禮儀與飲法:
①賓客進入“茶室”之後,依序麵對主人就座,賓主對拜稱“見過禮”,主人致謝稱“懇敬詞”。
②室內從此肅穆,賓主危坐,靜看茶娘進退起跪調理茶具,並用小玉杵,將碗裏的茶餅研碎。
③茶聲沸響,主人則須恭接茶壺,將沸水注入碗中,使茶末散開,浮起乳白色餑花,香氣溢出。
④將第一碗茶用文漆茶案托著,慢慢走向第一位賓客,跪在麵前,以齊眉架勢呈獻。
⑤賓客叩頭謝茶、接茶,主人亦須叩頭答拜、回禮。
⑥如上一碗一碗注,一碗一碗獻;待主人最後亦自注一碗,始得各捧起茶碗,輕嗅、淺啜、閑談。
英國的茶道
英國人熱愛紅茶的程度世界知名。在一天中許多不同的時刻,都會暫停下來喝杯茶。英國女皇Queen Anne愛好飲茶並深深地影響了英國人喝早餐茶的風氣。英國女爵安娜瑪麗亞於1840年代帶動了喝下午茶的習慣;維多利亞女皇更是每天喝下午茶,將下午茶普及化。
茶影響著英國的各個階層,英國人在晨起之時,要飲早茶,即early morning tea,他們早餐就以紅茶為主要飲料。到了上午11點(相當於亞洲的上午10點鍾),無論你是空閑在家的貴族,還是繁忙的上班族,都要休息片刻,喝一杯eleven's,他們稱之為早上11點左右的便餐。到了中午,吃了午餐之後,少不了配上一杯奶茶。而後在下午3點半至4點左右還要來一杯下午茶,他們稱之為Hightea,把飲茶視為工作過程中的精神調劑。英國人在喝茶時總要配上小圓餅和蛋糕、三明治等點心。一般的家庭主婦都很擅長做這類糕點,正式的晚餐中也少不了茶。
英國的紅茶有它獨特的、精美的茶具。茶具多用陶瓷做成,茶具上繪有英國植物與花卉的圖案。茶具除了美觀之外,還很堅固,很有收藏價值。整套的茶具一般包括茶杯、茶壺、濾杓、廣口奶精瓶、砂糖壺、茶鈴、茶巾、保溫棉罩、茶葉罐、熱水壺、托盤。
新加坡的飲茶文化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喝茶也反映出其多元文化的一麵,除了中國茶和英國茶之外,還有新加坡特有的“長茶”(StrechedTea)。
“長茶”是把泡好的紅茶加牛奶,然後把奶茶倒進罐子裏。操作者一隻手拿著盛滿奶茶的罐子,然後倒進另一隻手拿的空杯子裏,兩隻手的距離約在一米之間,如此來回須7次。在來回倒茶的過程中,奶茶是不允許外溢的。由於“長茶”的杯子相當大,喝起來相當過癮,喝茶者邊品茶,邊欣賞精彩的倒茶。
在新加坡喝茶和在英國不一樣,。在英國喝茶是以茶為主,佐之以一些餅幹和小三明治。而在新加坡喝下午茶則是以吃為主,茶的好壞卻不十分重要。許多觀光飯店提供的下午茶,均以自助式點心為主,從印度式的煎蛋餅到中國的廣式點心,花樣繁多。即使是在五星級賓館喝茶,也常常會用茶葉袋泡的大壺茶來待客。
中國茶近年在新加坡也十分顯眼。一些專喝中國茶的“茶村”、“茶館”常常顧客盈門。“喝茶族”並不隻是兩鬢斑白的老人,還有許多是年輕人。由於到新加坡的日韓遊客較多,茶室還專門提供一些日韓客人喜歡的茶葉。每到黃昏降臨,新加坡街頭和茶室就會慢慢熱鬧起來,成為新加坡一景。
韓國茶道
中國儒家的禮製思想對韓國影響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韓國茶禮之中,形成“中正”的茶道精神。在茶桌上,無君臣,父子,師徒之差異,茶杯總是從左傳下去,而且要求茶水必須均勻,體現了追求中正的韓國茶道精神。
韓國自新羅善德女王時代(632—646)即自中國(唐朝)傳入喝茶習俗,至新羅時期興德王三年(828),遣唐使金大廉自中國帶回茶種子,朝廷下詔種植於地理山,促成韓國本土茶葉發展及促進飲茶之風。
高麗時期(936—1392),是韓國飲茶的全盛時期,貴族及僧侶的生活中,茶已不可或缺,民間飲茶風氣亦相當普遍。當時全國有慶尚道6個茶區、全羅道28個茶區等共計34個茶產地。當時的名茶有孺茶、龍團勝雪、雀舌茶、紫筍茶、靈芽茶、露芽茶、腦原茶、9茶、蠟麵茶等。王室在智異山花開洞(今慶尚南道河東郡)設禦茶園,麵積廣達四、五十裏,此即為俗稱的“花開茶所”,所產茶葉滋味柔美濃稠有如孺兒吸吮的乳汁,所以稱為“孺茶”。
李朝(1392—1910)取代高麗之後,強調倫理儒學,提倡朱子之學,佛教、神仙思想及茶道等皆被排斥,於是茶荒。
各國茶道的比較
中國茶道
品種眾多;
自由自在,潛修心性。
日本茶道
大多以蒸青綠茶(煎茶)為主,近年來也飲用烏龍茶。民間普遍用泡茶法,有喝冷茶的習慣,與中國有所出入。
一大篇的繁文縟節和不斷重複的規定動作,整個過程禮儀化。
英國茶道
大多以加味或拌花的茶葉為主;
開放性茶道,普遍又活躍。但是為飲茶而飲茶,沒有修身養性的哲學色彩在裏麵,更富生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