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茶道淵源
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淡”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種以茶為主題的生活禮儀,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品茶來修煉身心。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廷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中國唐代茶道
我國的茶道是到六世紀(唐朝)時陸羽集前人之大成,再加上他自己的精心研究撰寫“茶經”,進而推廣傳播,才奠定了茶道今日的基礎。“茶經”分為上、中、下三卷,十章如下:
一之源;茶的起源二之具;製茶的工具三之造;茶的製造四之器;製茶的器具五之煮;茶的煮法六之飲;茶的飲法七之事;茶的曆史八之出;茶的產地九之略;茶的概略十之圖;茶的掛圖。
二至六為茶道實務:有關之工具、器具大部分已被時代淘汰,而製造方法則因茶葉由早期的固型茶到現在的散型茶,其製造過程、方法、情況均有所不同;至於煮與飲,因茶葉改為衝泡方式而不再用烹煮,所以“飲”最具參考價值。
以下就“茶經”中的茶道作一簡要說明:
烤:從前的固型茶,成以後是又乾又硬,要煮用時必須先用火烤。烤時持茶近火,經常裏外翻轉;如是以火烤而乾之茶,則烤至火氣透為止;如是以日光乾燥之茶,則烤至柔軟舒展為止。
研:烤過後,又須加以研碎;其粉末如米粉者方為上等,如細角者為下等。
煮茶時之炭、薪規格:
木炭為佳─如桑、槐、桐、櫪之類。
堅薪次之─膏多之木(如柏、桂、檜)或無用廢材(指朽腐之木)不用。
選水:用山水者上等,用江水者中等,井水者下等,總之須用活水。
煮水標準:
第一沸:水沸之程度,如魚目而微有聲;使水合乎茶之量,以鹽調味。
第二沸:容器之邊緣,泉湧如連珠,水泡上升;酌水一瓢,以竹筷於水之中心回旋攪和,量粉末,投至水的中心。
第三沸:如騰波鼓浪,煮至翻滾;取所酌之水止之,以育茶之華,並將火移開。
過三沸以後則不可飲用。
飲茶:趁熱為之,邊煮邊飲。
以上為陸羽所力倡的“茶道”,也是唐朝時集大成的飲茶方法,是我國茶道最早的指導原則。
中國宋代茶道
宋朝飲茶的習慣,基本上依循唐時的準則,卻更注重茶品、水質、火候、茶具、煮法、飲用之效果。“鬥茶”也成為我國比賽茶之始。
“鬥茶”以三件事來分優劣:一為茶、二為水、三為茶具,彼此誇耀其優點(品種、采摘、製作、來源、水質、成分、質料、特色),優則稱勝。
中國明代茶道
到了明朝,固型茶遭淘汰,改為以散型茶為主,煮茶也改為泡茶,至於過程方麵就更見緊縮,隻注重茶品、水質、茶具,其餘則不在講究之列。對水質講究到極致,除了使用泉水、江水、井水外,還風行雪水、雨水,甚至於露水、竹瀝水。
民間盛行功夫茶,也是在改泡散型茶後的產物。不再以大壺衝泡,而崇尚小壺泡法(重品茗、忌牛飲);對茶器、茶具更講究。要求陶、瓷、紫砂土質良好、製作精巧、造型高雅,因此造就了享譽中外的景德鎮的瓷器與宜興的紫砂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