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練就世界上最成功的說話術(5)(3 / 3)

3.善於因勢利導

如果對方立場比較強硬,你又沒有力量改變它。那麼,當他們攻擊你時,不要反擊,要把對方對你的攻擊轉移並引到問題上。不要直接抗拒對方的力量,而要把這力量引向對利益的探求及構思彼此有利的方案和尋找客觀規律上。對於對方的立場不要進行攻擊,而要窺測其中隱含的真實意圖。請對方提出對你的方案的批評和建議,把對你個人的攻擊引向對問題的討論。

4.最好能邀請第三者

當你無法和對方進行原則性談判時,可以邀請第三者出麵進行調解。中間人因不直接涉及其中的利害關係,也容易把人與問題分開,容易把大家引向利益和選擇方案上的討論,並可以提出公正的原則,有利於解決雙方的分歧。

正確的提問是獲勝的關鍵

不同的提問效果迥異

一名教士問他的上司:“我在祈禱的時候可以抽煙嗎?”這個請求理所當然地遭到了拒絕。

另一名教士也去問同一個上司:“我在抽煙時可以祈禱嗎?”

同一個問題,一經他這麼表述,卻得到允許。可見提問是很有講究的。

有一位母親在和別人聊天的時候,談到了自己的兒子。原來這個兒子要求母親為自己買一條牛仔褲,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要求。

但是,兒子怕遭到拒絕。因為他已經有了一條牛仔褲,母親是不可能滿足他所有要求的。於是兒子采用了一種獨特的方式,他沒有像其他孩子那樣或苦苦哀求,或撒潑耍賴,而是一本正經地對母親說:“媽媽,你見過沒見過一個孩子,他隻有一條牛仔褲?”

這頗為天真而又略帶計謀的問話,一下子打動了母親。事後,這位母親談起這事,談到了當時自己的感受:“兒子的話讓我覺得若不答應他的要求,簡直有點對不起他,哪怕在自己身上少花點,也不能大委屈了孩子。”

就是這樣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一句話就說服了母親,滿足了自己的要求。在他說這話時,目的就是要打動母親,並沒有想到該用什麼樣的方法。而在事實上,他的確是從母親愛子深情上刺激了母親,讓母親覺得兒子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有的時候,巧妙的提問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裏根在擔任美國總統時,曾發生與伊朗進行秘密武器交易問題(即“伊朗門事件”)。1986年事發後,引起全國一片抗議之聲,因為這在美國是嚴重違法的。裏根為洗刷自己,先後拋出幾個替罪羊,依然難以過關。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名記者向裏根發問道:“您作為總統,事先是否知道伊朗門事件?”裏根對此難以作答,陷入了窘境。

記者的提問是一個典型的兩難設問,它蘊含著兩難推理:如果裏根事先知道伊朗門事件,那麼,總統本人嚴重違法;如果事先不知道伊朗門事件,那麼裏根是嚴重失職的(因為他竟不知道部下在幹什麼)。或者事先知道,或者事先不知道,總之,或者裏根總統幹了嚴重違法的事,或者他嚴重失職。因此,裏根無法回答記者的提問。

反問是常用的技巧

一家英國電視台記者采訪我國某著名作家。對方問了一個十分刁鑽的問題:“沒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不會產生你們這一代作家,那麼,文化大革命在你看來究竟是好還是壞呢?”說著便舉起攝像機,遞過話筒,等待回答。這一問題十分辛辣,被問者無論做肯定的,還是否定的回答,都將產生不良的影響。然而,他卻鎮定自若,反問記者:“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沒有因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聞名的作家。那麼,你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好還是壞呢?”記者張口結舌,掃興而去。

對方的觀點或某一句話裏往往隱含著自相矛盾,而己方又難以用陳述的語氣挑明。此時,己方便可借助於提出一個問題,使對方的自相矛盾處明顯暴露,置對方於被動地位。

有位女作家擅長寫言情小說,深受中學生及小資女性的喜愛。一些不喜歡這位作家的人抨擊她說:“她不是一個老處女嗎?怎麼能把男女之間的恩怨寫得那麼逼真呢?難道她的生活就是如此放蕩不羈嗎?”

聽到這種流言蜚語後,這位女作家馬上在報上登載了一則啟事:“果真如此嗎?我想請問,是不是一定要嚐過牢獄之災的作家,才能夠寫出有關囚犯的小說?是不是隻有行跡到達水星的作家,才寫得出關於外星人的作品?一個在內地長大的人,為什麼敢斷定餐桌上的海鮮營養豐富呢?假如有位專攻癌症的專家身體一向健康,那他的研究成果是否就不值得信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