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銷員的魅力,就在於能夠說服顧客,使其購買自己的產品。在推銷過程中,隻能通過短時間的接觸和談話來取得對方的好感。因此,要想以自己的魅力征服顧客,達到自己的推銷目的,推銷員的語言藝術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趙蒙和張森都是公司成績較好的推銷員。張森渾身上下帶著鄉土氣息,是個樸實的人,也就是說他有一種氣質,使得顧客對他不抱有戒備而十分放心,並且一看到他便想起童年的故鄉。與他相比,趙蒙是一個典型的城市青年,他的魅力就是他能進行話題廣泛的談話。一天,趙蒙說:“經理,××先生說,馬上就要簽訂合同了,請您去做最後的決定。”
“呀,我這次倒要領教一下你的語言藝術了。”經理向他說,並一起來到××家。
在顧客家中,使經理感到驚訝的是,趙蒙與主人正以飛碟射擊為話題,熱火朝天地談論著。經理與趙蒙共事已經兩年了,關於飛碟射擊的議論,經理一次也沒聽他說過,他一直認為趙蒙對飛碟射擊不感興趣。事後,經理問他:“我怎麼不知道你對飛碟射擊如此感興趣?”“這可不是開玩笑,上次,我到他家時,看到槍架上掛著槍和刻著他名字的射擊紀念杯,
回來後便馬上做準備。”總之,經過一夜趙蒙準備好了這番話題。
這就是推銷員的魅力之一——自如地與顧客就各種話題進行交談。
運用肯定性的語言促成洽談
成功洽談的核心是運用肯定性語言促使對方說出“是”或“是的”,從正麵向對方明確表示購買該商品會給他帶來哪些好處。
言詞方麵的肯定性表現,應該作為內在積極性的流露。所以,要想取得理想的推銷成績,推銷員必須從根本上成為一位真正積極的人,應該自覺做到積極的正麵性的思考、正麵性的發言、正麵性的動作,使自己從內到外真正積極起來。
在每個人的心中,沒有什麼人比自己更親近、更重要,因而盡可能叫客戶的名字可作為成功商談的一大重點。當然,作為名字的代替,“您”字也應多加運用,而“我”字則應盡量免提。下列是促使洽談成功的常用話語,應該反複練習,直到能夠自然出口。對此多加運用,必能使你的洽談更加出色。
世界著名推銷員原一平在推銷壽險時,總愛向客戶問一些主觀答“是”的問題。他發現這種方法很管用,當他問過五六個問題,並且客戶都答了“是”,再繼續問保險上的知識,客戶仍然會點頭,這個慣性一直保持到投保。
原一平搞不清裏麵的原因,當他讀過心理學上的“慣性”後,終於明白了,原來是慣性化的心理使然。他急忙請了一個內行的心理學專家為自己設計了一連串的問題,而且每一個問題都讓自己的準客戶答“是”。利用這種方法,原一平締結了很多大額保單。
這種方法後來被稱為“6+1締結法則”。
“6+1締結法則”源自於推銷過程中一個常見的現象:假設在你推銷產品前,先問客戶6個問題,而得到6個肯定的答案,那麼接下來,你的整個銷售過程都會變得比較順暢,當他和你談產品時,還不斷且連續地點頭或說“是”的時候,你的成交機遇就來了。他已形成一種慣性。每當我們提一個問題而客戶回答“是”的時候,就增強了客戶的認可度,而每當我們得到一個“不是”或者任何否定答案時,也降低了客戶對我們的認可度。成交由多個因素促成,做好每一個環節積極促成成交。
避免導致洽談失敗的言語
開始洽談時,每一位推銷員都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成功者,而不願去做一名失敗者。因此,他們都會盡量避免使用帶有負麵性或者說否定性含義的詞語。所以,在洽談時推銷員都盡可能少使用容易引起對方戒備心理的語言,這樣才不會使洽談失敗。
但另一方麵,人們的潛意識裏又常常有一種被害者意識,即老是懷疑自己是不是會受到不利的對待,這種意識顯然是負麵的。通常這種意識並不表現為明顯的對話,而作為一種恐懼、擔心、緊張不安的心情表現出來,有時會形成模糊語言,即自問自答的談話,這些談話往往自己都意識不到,而是下意識或本能地進行著,比如:
或許他又不在家。
說不定又要遲到了。
利潤也許會降低。
這個月也許不能達到目標。
或許又要挨罵了。
根據專家的統計,我們在一天中使用這種否定性“內意識”的次數大約為200~300次。因此,這類的擔心是普遍和正常的,重要的是在意識水平上戰勝、抑製住這種恐懼,不能讓它表現在與客戶的洽談上。但許多推銷員往往做不到這一點,或者沒有自覺地有意識去做,於是在洽談中把自己的不自信、擔心和急切願望表露無遺。這種負麵的意識傳遞給客戶,往往會使客戶產生懷疑,以至於心理封閉起來,使進一步溝通變得困難,洽談也就宣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