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影院在上映據張愛玲同名短篇小說改編的電影《色,戒》,我便把小說找出來重讀了一遍。
不愧是張愛玲,她言簡意賅地講述了一個情感與內涵都極豐富的故事,一部幾乎隻有事件推進、極少內心衝突的報告文學式的短篇。張吝於筆墨,故意不去刻畫人物的內心衝突,那是抗日的大義與男女私情間的掙紮,這種大矛盾的心理掙紮肯定是驚心動魄而蕩氣回腸的。而在張的筆下生死抉擇隻是一瞬間的猶疑:女人為了瞬間的愛欲,便放走了民族的敵人,也葬送了自己年輕而美麗的生命。
故事很簡單:抗戰時期,幾位進步學生出於愛國之心,打算暗殺汪精衛的得力幹將漢奸易先生,王佳芝是被作為誘餌派去接近易的美女,套取情報,以便下手。但王佳芝雖得手,但不幸愛上了易,在暗殺易的緊急關頭,竟然放易逃生,最終與同謀被易殺害。故事取自真人真事,且能與張愛玲與漢奸胡蘭成的戀情掛上鉤。導演李安很有眼光,將小說改編拍成電影後,備受關注。
電影不像小說簡潔和從略,插進很多細節,但基本上遵從原著的精神,隻是加強前戲的鋪墊。讓王佳芝對易的動心有跡可循、有情可原,讓故事的發生更為順理成章。
易隻是愛上了王佳芝的美色,在她身上發泄著積聚在身心的巨大的壓力。這在第一次占有王佳芝時,有著非常明顯的汪據,他幾乎是強暴了王佳芝,根本沒什麼柔情蜜意,倒是後來有了點憐香惜玉的意味,王佳芝也因此對他產生了感情。
有些男人很具有侵略性,不隻是侵犯女人的身體,還能侵入到女人內心。易對王佳芝便是如此,遇到這種男人,女人可謂是在劫難逃。雖然張愛玲的小說對易的魅力未置一詞,但電影中卻對此有所表現。
小說中有句話很經典:權力是男人的春藥。易一定認為王佳芝對他的獻身是攀龍附鳳之舉,而王佳芝的解釋是為了報複丈夫玩舞女,理由倒還說得過去。不成想各懷鬼胎的兩個男女,竟然上演了這麼一出驚天動地的大戲。幾十年後拍成電影,不單萬人矚目,竟還奪得了國際大獎。張愛玲如地下有知,又會是怎樣的一番心境:啼笑皆非、百感交集還是冷冷一笑?她肯定不樂意在半個世紀後再牽出與胡蘭成那段無頭公案,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那是她心頭永遠無法痊愈的傷痛,聰慧如她,竟然也會遇人不淑,多麼讓人泄氣。
張愛玲的小說被拍成電影後,人們對裏麵那句台詞很是感興趣,其實張愛玲是在證實那句“到女人心裏的路通過陰道”的不通。因為王佳芝愈加討厭那個和她發生性關係的同伴了。
因為王佳芝尚未戀愛過,不知戀愛為何物,才會被易打動。在千鈞一發之際,她突然認為這個將被暗殺的男人是愛她的,匆忙問便開始感情用事,憑著女人本能的反應提醒易處於危險之中,放易逃生,全然沒考慮這樣做的嚴重後果。於是,便有了死無葬身之地的信仰背叛。
無論什麼時候,政治總是離女人較遠,感情卻占著很重要的地位。即使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愛,依然能讓女人動心。女人就是這樣一種感情動物。所以,王佳芝為愛而枉死,是必然的悲劇。
張愛玲的確非同一般,一部短篇,就道出了男人與女人本質的不同。女人會為愛而情願送掉性命,甚至置國家與民族的大義於不顧、置同伴的性命於不顧。男人卻不會,即便是迷戀上女人的美色,即使真的動情,但在損害了自身利益時,無需選擇,輕易就能下毒手,要了女人的命。
當看到王佳芝臨死前那張並無悔色的臉,再看到易在王佳芝住過的房間裏流連的場景,始信男人不是不懂情不重情,而是這情在心裏的分量實在太輕,與自己的前程和性命相比,不堪一擊。而女人卻肯為愛,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這一刻,身上好冷!
值,還是不值?沒人能回答這個問題,除非王佳芝死而複生。
張愛玲本就是一個看破情事的女人,外加經曆了與胡蘭成的愛恨糾葛,冰雪聰明的她,對男人的劣根性可謂了若指掌,如何還肯違心地以筆抒情?唯有以冷峻無情的筆,來演繹男人與女人間情感的大悲劇。至此,我好像有點讀懂這篇小說了,也有點懂了張愛玲。貌似絕情的筆後,卻是對同性的大悲憫,也包括對自己往昔的悲憫。
她借這個故事,揭去蒙在世間女子眼上那層溫情的麵紗,讓人們看到事情的真相,就是如此的冷酷,如此的無情。對愛,不要再心存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
這絕不是一個亂世中才子佳人的動聽故事,而有著更深層的對人性的挖掘,男人的和女人的。
世界因有情而變得無情這個悖論,在張愛玲的這篇小說裏得到了驗證。
世界因此而寒冷,失去了原有的溫度!
(摘自《檔案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