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歡天喜地過大年(1 / 2)

1年的傳說、來曆與春節的起源

與陽曆年(元旦)相對應,春節又叫陰曆(農曆)年。“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魯迅),習慣上我們把過春節看做是真正的“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傳說遠古時候,

“年”是一種頭上長角的四足怪獸,凶猛異常。它們長年在海底聚集,每到除夕才爬上岸,走到哪裏,哪裏的人畜就要遭殃。在與年的鬥爭過程中,人們發現,盡管年殘暴無比,但也有三怕:怕紅色,怕火光,怕響聲。所以人們一旦發現年群來犯,就利用各種紅色的東西以壯聲勢,形成火熱的氣氛;點篝火,製造“劈劈啪啪”的炸響等。這樣,“年”獸一來,就嚇得拚命怪叫,望風而逃。第二天,住在各洞穴裏的人早早起來,互相問好。如果大家都平安無事,就互相拱手作揖,表示祝賀;小孩子還要跪下給大人磕頭,以示感謝,逐漸形成了大年初一作揖、磕頭,互相拜年的禮儀和逐漸演化成的年俗:燃放鞭炮、貼春聯、張燈結彩、守更待歲以及各種祭祀。

年的另一種說法是有收成的意思。“年”字原來是“稔”字的初文,《說文》:“稔,穀熟也。”即莊稼成熟豐稔之意。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表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穀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甲骨文中的“年”字,上麵是“禾”,下麵是“人”,禾穀成熟,人在負禾,是果實豐收的形象。收獲五穀稱“有年”。皇帝祈禱五穀豐登之處日“祈年殿”。

有專家認為:

“‘年’不是動物,而是植物,是我國穀類的統稱。”還有人認為“日”、“月”、“年”是組成曆法的三要素。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清以前的兩千多年,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歲首,意思是春天從此開始。直到1913年7月,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文件,明確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次年實施。故現代曆史上第一個春節是1914年1月26日。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休會議進一步明確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

“春節”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日法典。

“春節”兩字雖定型於近代,但“春節”這種形式,與“年”一樣,有十分悠久的曆史。有史料為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多年。因“春節”為舊曆年的第一天,意味著新的一年開始,春季來到。《後漢書·楊震傳》中載:“又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僚燋心。”南朝梁元帝《春日》詩雲:“春還春節美,春日春風過。”

春節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稱呼和含義,先秦時叫“上日”、“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等;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新正”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春節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與我國原始社會中的“臘祭”有關。那時每逢臘盡春來,人們便要殺豬、宰羊,祭祀祖先和老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避禍免災。

2 春節習俗大觀

我國曆史悠久,地域遼闊,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年節之習俗,如何慶賀春節,千百年兒乎約定俗成: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一直到正月十五,出了正月,才算完全結束。戰線拉如此之長,幾乎世界上所有節日都望塵莫及。

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起於臘月初八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寫大字;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烀豬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麵發;二十九,貼倒酉(貼春聯);三十夜,守一宿。”

我所在的東北農村,每年進臘月沒多久,年的氣氛就上來了:場也打完了,穀也進倉了,在外的人也如燕子歸巢般背著從城裏采購的年貨紛紛趕回家。這個時間,屠夫你家找,他家清,格外忙碌。一頭年豬經過一家人一個正月的消費,中間部分吃得差不多了。到二月二實在沒什麼吃的,隻能吃剩下的尾巴、四蹄與豬頭了。二月二主要風俗就是燎豬頭與烀豬頭,也就是說隻有到了這一天,才能吃到豬頭肉,才能啃上豬蹄和吃上豬尾巴。當然豬尾巴小孩子是不能隨便吃的,大人說,吃了“怕後”(走夜路害怕,總回頭回腦)。當地有套嗑,“耍了正月鬧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意思是說漫長的年到了二月二才終止。

“二月二”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流行於全國多數地區。苗、壯、滿、侗、黎、佘、布依、赫哲、鄂溫克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一出正月,年就過了,節也跑了。所以說,“二月二”是漫長春節最後一個熱鬧的日子,過起來也就格外隆重,此節風俗也多。就連二月二這一天理發,都稱之為“剪龍頭”。民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