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歡天喜地過大年(2 / 2)

“二月二,龍抬頭。”表示春季來臨,萬物複蘇,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農事活動即將開始。“二月二”也叫春龍節。除此以外,還有踏青節、挑菜節、中和節、龍抬頭日等諸多稱謂。白居易《二月二日》詩: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各地風俗有別。在黑龍江,雖然過年時候也貼“又是一年春草綠,依然十裏杏花紅”的對聯,但隻是想象,距離“春草綠”與“杏花紅”還遠著呢。雖然“二月二”有“花朝節”、“踏青節”的別稱,但對於冰天雪地、冷風依然、所有綠色植物都銷聲匿跡的北方,既無“花”可看又無“青”可踏,既不見“草芽”又沒有“菜甲”,在我的故鄉,真正的“踏青節”應該是距離“二月二”九十天的端午節。

關於春節南北各個民族各種習俗,韋繼蘭的《我國各族人民的春節習俗》一文,展示了十三個民族不同的春節風情:壯族大年初一雞剛叫過頭遍時,人們便高舉火把,肩挑水桶,向水井走去,爭先擔回新年的第一桶水;達斡爾族大年初一清晨,年輕人雙手蘸滿鍋灰爭相往別人臉上塗抹,美麗的姑娘常被小夥子們塗成“灰姑娘”;苗族春節最別致的是“踩花山”;彝族年初一取水、做飯等家務活動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示對女人的敬重……

許多年俗都和吃有關係,就說春節第一餐吧,吃法與說道五花八門:廣西壯族人春節第一餐吃甜食;閩南人春節第一餐則要吃長長的麵條,寓意“年年長久”;關中、河南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吃餃子和麵條同煮的早餐,叫“金絲串元寶”,而餃子和麵條同煮,在別的地區是不可想象的;安徽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每人先咬一口生蘿卜,名為“咬春”;廣東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吃“萬年糧”,廣東潮州一帶,春節第一餐吃用米粉和蘿卜末兒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芡寶、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意“源遠流長”。3春節的文化意義

春節是中國人的文化盛宴,這裏有“和睦”、“和諧”、“和為貴”;有“包容”、“大度”、“尊老愛幼”;也有中國人“量入為出”、“勤儉節約”的消費理念和習慣。這些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傳統年節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春節民俗所傳達的親情、和善、關愛的情感,全人類都是共通的。

每年農曆臘月最後一天,也就是除夕夜,與大年初一首尾相連。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要除舊迎新,即除舊歲換新歲,而此時也是讓孩子了解傳統春節,接受傳統教育的最佳時機。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古詩《守歲》雲:“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守歲中,也並非全是閑話與庭訓,其間也有娛樂活動,如猜謎、打紙牌、唱歌、講故事等。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布新、消災祈福為中心。在我們民族文化的傳承中,一年一度的守歲是功不可沒的。

春節是民族團結、向往昌盛的文化符號。2006年,春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春節的精神財富如何繼承和可持續發展是今天的重要課題。2009年春節,盡管有金融危機的影響,但全國城鄉依然喜氣洋洋,不少過去的民俗活動都得以恢複,如在北京天壇等公園舉辦祭天儀式,胡同街道裏舉辦“報春”、“咬春”活動,這些活動大多為新中國成立後首次亮相,受到了人們的歡迎。

我國民間流行的這些春節老習俗,千百年來約定俗成。從內容上講健康向上,流傳於民間,盛行於民間,具有旺盛生命力。同時這些老習俗又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形式到內容,處處體現著傳統文化的光彩。比如貼對聯、剪窗花、猜燈謎這些活動,蘊涵著漢字、詩詞、文學等方麵豐富的知識,人們參與其中,會得到很好的滋養與提高。

在國際化、信息化時代大潮的衝擊下,春節的習俗正在淡化,春節所蘊涵的深厚文化元素日趨式微。隨著社會的發展,過節的形式和內容也發生較大變化,從前過年才吃頓餃子的日子一去不複返,從前磕頭作揖拜年,如今手指輕按,溫馨的祝福短信可以漂洋過海。春節的淡化是不以人們意誌為轉移的必然趨勢,它既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又得益於改革開放的促進和中國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們應該順應春節的淡化趨勢並加以改造,使之發展成為與時俱進的節日。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大學浙西分校中文係來稿日期:2009-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