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兄弟檔案核心期刊文摘10則(2 / 3)

檔案部門如何做好數據備份

唐竟在《檔案與建設》2009年第7期撰文,著重論述了數據備份機製的建立。作者指出:第一,要建立完善的製度,製定數據備份時間表,定期進行數據備份,重要檔案數據至少備份兩份;第二,檔案數據的備份數據不得隨意更改,完整、準確地存儲到不可更改的介質上,並設定保存期限;第三,對讀取數據的軟件或係統也要進行備份,防範因技術淘汰致使備份數據不可讀取的風險;第四,定期對備份數據進行恢複試驗以及可讀性檢查,確保備份數據正確無誤,備份數據完整可靠;第五,進行規範管理,製作完成數據備份後要填寫數據備份情況登記表,詳細記錄數據的屬性、數據量、備份設備、數據存儲位置、備份時間以及周期和是否壓縮或加密等相關信息;第六,產生新的備份數據後,刪除已經確認失效的備份數據,釋放存儲空間;第七,重視備份數據的保密,備份數據應集中存放在指定的保管場所,作好防火、防熱、防潮等安排。

檔案館建設中兩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宗培嶺在《浙江檔案》2009年第7期撰文,對當前檔案館建設中的兩個傾向性問題、也是熱點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認為:

一、不宜過度解讀檔案館的文化性。①檔案館是政治性、公益性與文化性的統一體,文化性不是檔案館基本屬性;②檔案的利用具有多樣性,文化性利用不是檔案利用的主流,對檔案館文化性的過度解讀不符合檔案館的實際。檔案館基本屬性應定為公益性或公共性。

二、實踐科學發展觀應更務實。①在認識和處理檔案館工作核心價值與“以人為本”的關係上,檔案工作或檔案館工作隻能是服務於“以人為本”;②“兩個體係”建設的提出應在可操作性上下工夫,製定出相應的法規、製度予以保證;③“民生檔案”的概念宜改為“民生檔案信息”,民生檔案的範圍應界定在人民生計的範疇;④對檔案作用的定位應實事求是,不宜以偏概全,無限放大。

建立征集檔案信息記錄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邢淑霞在《山西檔案》2009年第3期撰文對建立征集檔案信息記錄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認為,建立征集檔案信息記錄的必要性,主要有五:①有利於增強檔案的科學性;②有利於促進檔案鑒定工作的開展,提高征集檔案的質量;③有利於增強檔案的文物價值;④有利於增加檔案潛在的教育價值;⑤能為科學研究、庫房管理等工作提供重要依據。同時,作者認為,在建立征集檔案信息記錄實際工作中應注意以下事項:一是要規範檔案信息記錄內容,可通過製定“征集檔案信息記錄表”(其內容包括檔案的基本情況——名稱、質地、現狀、尺寸、密級和檔案照片,檔案形成過程、流傳經過,檔案鑒定意見、征集情況)來進行規範;二是記錄必須真實、準確、翔實;三是要加強對征集記錄進行檢查、監督。

檔案利用權利的限度及其科學控製

周毅在《北京檔案》2009年第8期撰文,針對學術界有專家關於“檔案利用權利已經是一項法定權利”的說法,發表了不同的意見。作者認為:迄今為止在我國有關法律法規中檔案利用權利並未被確認,它尚未成為一種法律權利,仍然隻是一種應有或事實上的權利。現有法律法規對檔案利用權利存在“過度限製”的現象:一是檔案利用權利主體上的限製。“可以利用”的表述僅適合於對外國公民或組織檔案利用行為的概括。二是檔案利用權利客體範圍上的限製。檔案利用權利客體對象目前僅限於國家檔案館保存的已開放檔案。三是檔案利用權利行使目的限製。《檔案法》在相關的檔案利用條款中,顯然未將公民個人因“個人休閑”、“個人利益”等不屬於“各項工作需要”範圍的檔案利用目的包含在內。有鑒於此,作者建議:一要設計覆蓋文件管理全過程的信息開放政策;二要形成對檔案利用權利進行科學控製的基本機製;三要製定未開放檔案中淆利用的科學程序;四要開發具有保障檔案利用權利實現的文件管理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