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檔案館業務外包問題(3 / 3)

maovue:業務外包不宜大力提倡。我以為檔案館業務外包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檔案館缺乏開展這方麵業務的專門人才,應該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如果檔案館有能力承擔某項業務,隻是怕麻煩,幹脆自己出點錢省事省心,讓外單位一包了之,這就值得商榷。即使有的業務需要外包的話,檔案館也應當對外包業務的質量自始至終予以監督。

savvv:感覺這個事情再思考,還是有些內容可以說的:檔案館業務外包,其實就是以錢來換設備、換人、換時間。就是檔案館沒有足夠的設備或人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定的任務量,但是要有錢。分解一下,人的凶素有兩個方麵,一個是數量,一個是技術,也就是說有足夠整理能力的幾個或更多人來工作;設備,包括數量和質量,有足夠質量上能夠符合整理要求的兒台或更多台專用設備;再增加兩個要素:時間和空間。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成本。人員的工資、設備的損耗、電力的消耗及其他管理成本等。對此財務指標尚不熟悉,隻能想當然了。由此,可以得出一點,若全部由檔案館工作人員來完成一定量的任務,其成本高於外包公司的情況下,可以請外包公司來做。

亓曉華:我認為,檔案館業務外包主要包括四個方麵:第一,特藏檔案維護的外包。包括館藏檔案文獻的編目、考訂、修裱、保管與維護。第二,檔案數據庫建設的外包。包括計算機軟件、硬件維護,網絡定製、維護、軟件開發、數據庫係統建設,信息服務整體應用方案等。第三,館藏資源利用方麵的外包。第四,物業管理的外包。包括檔案館內及周邊環境衛生、借閱室清潔消毒、庫房溫濕度調節、殺菌消毒、檔案館安全保衛等。我認為,目前我們普遍采用第二種檔案數據庫建設的外包。因為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大部分檔案館都缺乏專業的計算機人員,技術力量不足,保證不了係統開發的質量及有效維護,另一方麵,像數據庫建設這樣的業務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物力。為了避免影響其他的工作,檔案館往往采用外包來完成這項工作,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利用別人的專業優勢,將自身的薄弱環節做到最好,自己則集中精力提供優質完善的用戶服務,提高檔案的整體業務水平。

山大檔案:我覺得對此問題要全麵看待:首先,作為一種新的管理辦法,業務外包業已顯示出了它的強大生命力,而且分工的細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規律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業務外包,包括檔案館某些業務的合理外包是大勢所趨。其次,就目前情況而言,檔案館似乎不具備業務外包的現實條件:其一,檔案館可支配的經費少,而且在現行檔案管理模式下,沒有人員使用的自主權;其二,檔案業務工作是一個聯係緊密、係統完整的工作體係,且不說其中沒有經常而持續的外包內容,即便有,將之外包出去了,就會割裂檔案工作,隨之而產生的“蝴蝶效應”需要檔案部門慎重考慮。再次,業務外包的前提是分清主次,分清哪些是核心工作,哪些是可以外包的非核心工作,對於企業來說這很明顯,可是對於檔案部門來說,各個工作環節緊緊相扣,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對整體工作產生重大影響,相比較而言各環節之間的獨立性較弱。可以外包的,也隻能是一些具體的事務性工作,比如檔案數據錄入等。最後,業務外包也得注重工作質量,也就是說對接受外包業務的公司或機構的業務要求要更嚴格一些,相對於企業業務外包來說,檔案業務外包發展較緩,機製還不健全,專門接受檔案業務外包的公司不是很多。總之,我認為檔案業務外包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需要經曆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目前情況下,對待檔案館業務外包問題還是謹慎一些為好。

王旭:檔案館業務外包問題,這是在檔案館大興數字化建設時提出的一個新命題,主要外包什麼呢?外包數字化加工這一塊,而在現實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檔案館所有業務拿來外包的問題,這種現象屬於體製問題,是不正當行為。檔案館業務無非就是整理檔案、提供利用檔案兩項事,但有人總會不同意這種簡單的提法,比如編研或業務指導之類的,繞來繞去,一個就是為利用作準備,一個就是提供利用進行中。那麼檔案館業務外包,總不至於把提供利用進行中這件事給外包吧。那麼檔案館業務外包主要集中在為利用作準備這件事上,而在這件事上,編研工作大多還沒涉及外包,亦即可以外包,如果財政掏錢,怎麼就不能外包呢?業務指導也不大可能外包,因為這件事還算是體現檔案行業中專業性的東西吧,所以不好拿出去外包。最有可能的就是整理檔案,整理檔案有技術含量高的,也有技術含量低的,我覺得,像編頁碼、蓋檔號章這樣的工作,聘請臨時工來做還是可行的,但拿出去外包卻沒必要。那麼檔案館業務外包,還是輪到搞數字化了,這一項,如果用同樣的經費,何苦拿出去外包呢?找到合適的計算機人才一至兩名做技術保障,掃描、上傳這種被人當做沒技術含量的活,讓檔案工作人員來做吧,整理檔案者難道都要做高技術活?檔案館業務外包,在流行,而且在沒有良好的監督機製中會流行得很厲害!

(摘自《檔案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