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是整個自然界的普遍規律。萬事萬物都處在競爭當中,這就是所謂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隻有那些超越於同類,甚至他類的人、動物才能生存下來。任何動物在它的進化過程中都伴隨著基因的改變,在自然界優勝劣汰的殘酷競爭麵前,往往改變都是朝著使它們更適於生存的方向進行的。
國外一家森林公園曾養殖了幾百隻梅花鹿,盡管環境幽靜,水草豐美,又沒有天敵,而幾年以後,鹿群非但沒有發展,反而病的病,死的死,竟然出現了負增長。這大大違背了養殖者的初衷,他們百思不得其解。後來他們接受建議,買回幾隻狼放置在公園裏。在狼的追趕捕食下,鹿群隻得緊張地奔跑以逃命。這樣一來,除了那些老弱病殘者被狼捕食外,其他鹿的體質日益增強,數量也開始迅速地增長。
這個故事真實地揭示了優勝劣汰的自然進化法則。人類社會也一樣遵循著這樣的法則——在競爭中求生存。合作與競爭看似一對矛盾,卻又是統一不可分割的。有競爭就會要求合作,而合作又能夠促進競爭。在一個和諧融洽的團隊中,成員之間互愛,互勉,互補,互利互惠,有利於競爭本身所需信息的互相交流,知識和經驗的互相借鑒。
現代社會是一個處處充滿競爭與合作的社會,合作能夠放大個人的作用,而競爭也能夠激發個人的潛能。假如能夠同時“放大”個人作用和激發個人潛能,將會達到一種最理想的狀態。因此,在強調合作的同時,還可以在團隊中引入競爭,進一步激發團隊的潛力,從而提高團隊合作的效率。
隨著開放的加驟,中國的企業在市場經濟的競爭型環境中,不得不與外國的大公司同台競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條件下,我們就必須把競爭意識滲透到團隊建設之中,建設一個競爭型的合作團隊。這支團隊必須具有競爭意識,敢於正視自己,敢於麵對強手。
聯想集團麵對戴爾、惠普等強勁的競爭對手,提出了“打造虎狼之師”的口號。2004年,由於沒有完成前一個三年計劃,聯想集團不得不減員5%。2004年春節後,聯想的所有員工都收到了一封信——“狼性的呼喚”,這是楊元慶企圖激活聯想文化、塑造團隊精神所做的一種努力:“要戰勝比自己強大的競爭對手,我們的自身條件將會更殘酷,如果我們每一個細胞、每一個個體都不具有競爭力,那這個企業會有競爭力去抗爭嗎?”
聯想沒有退路,隻有背水一戰,重新在PC市場找回領導者的尊嚴;楊元慶別無選擇,必須鼓舞士氣,再現當年PC市場攻城略地的霸氣,來麵對比自己強大十倍甚至幾十倍的惠普、戴爾、IBM等跨國公司。
從內部來講,團隊的成員之間也要有競爭意識。但是,作為團隊中的一員,你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團隊成員之間的是競爭,而不是鬥爭。我們常常說合作是團隊的核心,但這並不意味著要求整個團隊避免爭論,相反還應該鼓勵爭論,用爭論來激活團隊的氣氛,激發成員的競爭意識。正如美國SUN公司總裁倡導的那樣:“隻有矛盾才能激發爭論,而爭論總是有益的,沒有爭論的團隊就不正常。當然,每個人也得知道如何適時地結束爭論。”他認為,這種爭論是激發創造力的一種重要手段。
很久以前,在挪威的一個小鎮上,人們靠捕魚為生。小鎮緊靠著大海,因出產沙丁魚而小有名氣。在那裏,漁船歸航抵港時,隻要沙丁魚是活著的,一定會被搶購一空,賣個好價錢。遺憾的是,由於每次出海的時間比較長,等到歸來時,沙丁魚已經死去很多。也正因如此,活著的沙丁魚才格外惹人垂涎三尺。漁民們想盡方法,嚐試著增加沙丁魚的存活率,但是無人成功。
有一次,一位老漁民照例出海打魚。忙碌了幾日,收獲頗豐。他喜出望外,駕船火速返航。誰知才到半途,沙丁魚便不再活躍了,懶洋洋地潛在水中,一動不動。
老漁民一邊察看著魚艙,一邊心裏暗暗著急。他無計可施,隻得按照老辦法,挑出那些死去的沙丁魚。這時他看見鯰魚也不動了,撿出來正要扔掉,魚兒忽地一躍,卻掉進了裝著沙丁魚的魚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