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廣益的思維方法,比如“頭腦風暴”,在當代社會已被普遍應用,它能填補個人頭腦中的知識空隙,並通過互相激勵、互相誘發,產生還鎖反應,擴大和增加創造性設想。一些歐美財團采用群體思考法提出的方案,數量比同樣的單人提出的方案多70%。
一家化學研究公司的經理對職員很苛刻,向來喜歡借題發揮,顯示自己的威嚴和高高在上。隻要抓住了別人的失誤,就不會輕易放過,尤其喜歡“下馬威”。
一次,他安排一位新來的研究員聯係一家客戶,要求上交一份客戶市場調查報告。經過一周的實地調查和對客戶經理的訪問,這位新人完成了一份資料詳實的報告,可喜的是,通過這位新員工的溝通,這家客戶表現出了合作意向,就等著最後敲定簽署協議的時間地點了。可是經理還是抓住了報告中的“小辮子”。
“看看你寫的報告,竟然還有這麼大的一個錯別字,我一眼就看出來了!”經理氣咻咻地把報告拍在新職員的桌子上,“你怎麼能犯這種低級錯誤呢!小學生都不會這樣寫的……”劈頭蓋臉的一頓責備和斥罵讓新員工無地自容,其他同事都在看著他呢!本來就是新人,以後怎麼立足呢?也太沒有麵子了吧?可經理還在罵……
忍一忍!這樣想著,新員工鼓起勇氣說:“對不起,是我太匆忙了,不過這報告應該很有價值……”
“價值……你還是先把錯別字解決了再來和我談價值吧……想像不出這樣的水平能創造什麼價值……”也許看到下屬並沒有完全被自己征服,經理的斥責又升級了。
新員工忍無可忍,甩下一句話:“等著瞧我創造價值,不過不是為你!”新員工辭職了,找到了另一家公司,兩周後,談妥了一大筆生意,正是用了那份“有低級錯誤”的報告。
不要小看任何一個人智慧的力量,三個臭皮匠合作之時,料事如神的諸葛亮還會甘拜下風。因此,不要將任何人的創意和想法扼殺,隻要其中有一點有價值的東西,都可以為整個團隊所用,更不可因人而廢言。無論一個公司的金錢、機器和材料的總和多麼強大,如果沒有一支值得信任的隊伍可以使用,它們隻不過是一堆不會產生成果的僵死物質。
群體決策優於個人決策,因為群體決策體現了民主,融合了集體智慧,決策的失誤率更小,風險性也更低。群體決策的優勢,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兩個人的智慧,勝於一人。”個人能力再強,總會有一定的局限性,看問題的視點和角度也會單一,決策時容易陷入慣性的條框中,而集合了多種經驗、智慧和觀點的群體,則能彌補個人決策上的不足,使決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提高,失誤率和風險性降低。
但是,群體決策並不是人人都說了算,如果處理不好,會出現相互扯皮,左討論來,右討論去,就是難以形成決議。不僅耗時、耗力,效率低下,還由於參與決策的人太多,致使工作職責不明,角色定位模糊,無人對最終結果負責。
某公司是一家高科技公司,公司總經理王亮特別推崇群體決策,為了體現民主,無論大事小情,都采用廣泛征求意見,民主討論表決的方式。
有一年,為了提高銷售業績,激勵銷售隊伍,公司決定對績效考核製度進行調整,為此,展開了一場全體銷售人員共同參與的民主討論。然而,銷售人員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希望降低銷售指標,提高底薪和銷售提成,而公司則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希望投入與產出對等。雙方各執一詞,於是,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討論了一個多月,也未拿出一個具體可行的方案。
大家越討論,越感到乏味疲憊。最後,王亮一拍桌子,說道:“既然民主的方式不能形成決議,達成共識,那就還按公司原有的製度執行。”
結果,不僅白白浪費了一個多月,還大大挫傷了銷售人員的積極性,銷售業績不升反降,而公司領導的權威性和可信度在員工的心目中也大打折扣。
還有一次,針對一項投資計劃,王亮憑直覺認為這是一個好項目,做得好的話,可以把公司帶入一個高利潤區,但他又把握不準,不知是否能獲得預期的投資回報,不確定因素還有多少。於是,他讓管理層共同參與決策。由於大家對信息的理解各有差異,加之每個人從自身利益考慮,結果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時難以做出決斷。
項目一拖就是半年,當他們最後決定投資時,發現另一家公司早在三個月前就啟動了該項目。得知此事後,王亮追悔莫及……
其實,王亮並未理解群體決策的真義。實際上公司是陷入了看似民主而漫無目的的廣泛討論,這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群體決策。所謂群體決策,是群體按照決策製定程序,創造性地製定各種方案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