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章:天下大同 上(大結局求訂閱)(2 / 3)

所以雙方很有默契的邊兩邊交戰,邊清剿著其他王子的勢力,他們也不想到最後分出勝負之後,反而被其他的王子摘了桃子。

所以草原上的那些王子反映的稍微慢一點的,便都已經被這兩個人給誅殺。

隻有一個王子心思比較活絡,見勢不妙直接就向著大秦逃跑,尋求大秦的庇護。

大秦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直接把這個人護住,日後有這個人之後想要對草原出兵也有個由頭。

到時候無論是大王子還是四王子繼任了草原王,大秦都可以以那個人是叛黨的名義扶持這個逃出來的王子進攻草原,讓草原王成為大秦扶植的一個傀儡王,這也不失為一條好辦法。

當然現在說這些還太早,還是要等大王子和四王子分出勝負之後,並且看一看他們對大秦的態度,之後才能作出決定。

隨著雙方交戰越來越久,草原王終究挨不住了,開始召集草原上的大臣,來交代身後事。

對於大王子的叛亂,他如今都不甚在意了,人都要死了,哪還顧得了這些,隻是他仍舊把王位交給了四王子。

他心裏清楚,若是讓大王子上了位,日後很有可能大王子會把草原賣給大秦,而四王子如果繼位,最起碼還能讓草原保持獨立。

但是他想得很好,卻高估了草原的實力,草原上的實力本來就弱於大秦,再經過一番內耗,無論是誰繼任了草原王,若是無法保證對大秦的尊敬,胡亥可不介意發一次兵。

到時候就讓逃到大秦的這位王子接任草原王,也不算大秦幹涉草原內政,借兵幫人複國,從來都是隻會留下好名聲,而不會為人詬病。

盡管已經得到了大秦的幫助,但是大王子那邊實力畢竟還是明顯弱於原來草原王的勢力,更何況原來四王子手下也有自己的勢力,所以在把其他王子都清理了過後,雙方真正展開決戰,大王子節節敗退。

這個時候他想向大秦請求兵馬的支持,大秦自然不會答應,在草原上出兵,隻會浪費自己的實力,還是要讓他們自己分出勝負的好。

隻不過又給大王子支援了一批資源,讓他即使是失敗,也能夠把時間拖得久一些。

草原上陷入混亂的時間越久,他們的實力自然就會變得越弱,當然若是此時大王子向四王子投降,可能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存草原上的實力。

但是對於大王子來說,他就是想要拚一把,要麼成為草原王,要麼戰敗身死,他根本沒有想過臣服於四王子的事情。

草原上的戰爭還沒有結束的時候,項羽終於忍不住出兵了,再不出兵他覺得手下的士氣就要低落下去了。

他很清楚士氣的作用,所以項羽不得不出兵,當項羽主動出兵的時候,王離能做的選擇就很多了。

首先自然就是命令與項羽統治的這幾個郡相鄰的城池城門緊閉,任何人不得進出,如果有人來攻擊,據城死守,援軍肯定會及時趕到。

王黎這是害怕項羽出來之後不跟他決戰,反而去偷襲如今由於他的到來而放鬆警惕的那些城池。

那些城池都認為王離都來了,項羽怎麼敢攻打他們,他們可以據城而守,項羽一旦攻擊不下來的話,就有可能被王離趕來圍攻,變成腹背受敵。

不過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解決,如果項羽能夠輕鬆打下城池,趕在王李元軍到來之前就占據了這個城池,自然就不用擔心會腹背受敵。

所以王離讓這些城池的守將加強了警惕,若是誰到時候掉鏈子,被項羽給撿了便宜,那就是要滅九族的罪過。

項羽在試探式的攻擊了幾個城池,發現無法輕鬆啃下之後,就放棄了這個戰術。

他若是真的就盯著一個城池猛攻,那反而會讓王離高興,而項羽沒有察覺到的是,當他幾個城池試探過去,一個城池都沒有攻擊下來就撤退的時候,手下的士氣開始不可避免的滑落。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

而且項羽又不是胡亥,他也沒有打遊擊戰的經驗和這種想法,盡管之前王離和他打過遊擊,但是對項羽來說,讓他去打遊擊戰,他是接受不了的。

占到一點便宜就跑,占到一點便宜就跑,他覺得這有點像是無賴的打法,他更想直接摧枯拉朽的擊敗對方。

但是戰爭的最終目的終究隻是取勝,至於在這其中你用了什麼方法,這種方法是否人道,是否堂堂正正,全部都不重要。

王離最終也沒有據城而守,項羽並不傻,如果王離據城而守的話,他不可能主動來攻擊,有王離和大軍在的城池,肯定是最難攻破的城市,如果他想主動攻擊這裏,他還不如就去攻打其他的城池,最多也隻不過是繞點路而已。

所以王離隻有出城,項羽才可能和他展開決戰,既然如此,王離自然也不會慫,他手下的王戰,季春,蘇康等人,都是可以獨當一麵的人物,而如今項羽手下隻有一個季布,就算自己這邊不利用守城的地形優勢,和對方硬碰硬的打上一場,王離也並不畏懼。

而這個時候韓信帶兵的威力也顯現了出來,500個士兵絕對不能算多,一個千夫長手下帶的人就比韓信帶的人多了,鹹陽城周邊的匪患和那些野獸卻都已經被韓信給處理掉,並且他手下的損失並不嚴重。

最關鍵的是韓信還順便又抓了一批鬼穀派往鹹陽打探消息的人,這些人知道,如今鹹陽城裏管製嚴格,所以他們白日進城,下午便出城,借助一些人數比較多的商隊來洗白身份。

隻不過他們被當成土匪,所以韓信直接把他們給抓了起來,看了看他們不像是簡單的土匪,所以上報了胡亥,經過子嬰的審訊,得知了他們是鬼穀又派出的一批人。

胡亥心中感慨,鬼穀真是亡我之心不死,隻等王離和項羽的大戰結束,如果成功取勝,他便要讓人帶大軍圍了鬼穀,到時候管他裏邊是神還是鬼,抑或隻是裝神弄鬼,通通弄死。

而此時,遠在千裏的神仙峰上,王小二和他年輕的師兄少年石堅一同前來拜見師父,中年道人仍舊背身對著他們,盡管得到了道種,又得到了身具大氣運的徒弟。

可是隨著如今大秦本該消亡的氣運重新變得昌盛了起來,王小二身上的氣運則是漸漸的變淺變淡,也不知道他的後代還能不能像原來的曆史當中出現王莽那種帝王。

而少年石堅,作為天生道種,身上的氣運倒是並沒有被削弱,他未來也確實有可能修得道果。

但是全天下的運道是有限的,大秦如今占據了大部分的氣數,則這些求道者就無法得到足夠的氣數,從古至今,凡修得道果者他們成到的時機一定是帝國最衰弱的時候,甚至很多都是在改朝換代的時候。

他們可以趁機把大半的氣數集中到自己身上,可以說是就是用舉國之力養一人,並且他本身還得是鍾天地之靈秀,本身便具有大氣運的人,才有可能修得道果。

所以對於中年道人來說,隻要大秦繼續昌盛下去,他就永遠不可能修得道果,哪怕是他日後奪取了天生道種少年石堅的運數,估計也很難讓他修成道果。

而他心中畢竟也對這兩個徒弟生出了感情,既然得知事不可為,便決定放手,開始把自己全身的絕學對王小二和石堅傾囊相授。

石堅天賦異稟,學習的極快,但是本人有點小聰明不夠努力,王小二學的緩慢比較笨拙,但是卻足夠勤奮,所以兩個人日後誰會更強,中年道人也看不出來。

不要認為努力的人,或者十分努力的人,就一定能夠贏了那些隨隨便便的人,有的時候天賦這個東西足以吊打一切努力。

更何況如果有天賦的人真的被努力的人超過之後,他自己隻要稍加努力,就會再度把努力的人甩到天涯海角,這種事情本來就不公平,而這個世界的本質同樣就是不公平的。

中年道人和鬼穀紅袍老者以及邋遢老人都不一樣,那兩個人覺得自己成道的契機被大秦影響之後,會想辦法去削弱大秦,認為讓曆史回到原先的軌跡,可能自己就會有機會。

但是中年道人卻知道,既然曆史已經改變了,那就不是人力可以把它糾正回去的,修得道果的人不現世,憑借他們還在路上的人想要逆天改命,隻不過是癡心妄想而已。

所以他幹脆就把一生所學都交給兩個徒弟,之後便下山雲遊四海,是死是活就由天定,成道與否,也並不強求。

他就算修不成道果,兩三百年的時間也能活得,按如今人們的壽命來說,一家六世同堂的人可能從祖爺爺到最小的孫子都死光了,他還活著呢,那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呢。

回到蒙山上的邋遢老人,傷勢並不輕,他受的傷比李元方受的傷還嚴重,元方都休養了那麼久才好,這還是胡亥,以大秦一國之力供給他需要的所有恢複藥材,並且讓徐福這種高水平的醫師配合,這才讓他恢複的那麼快。

而邋遢老人又沒有這個條件,而且他心中又太過著急,所以在療傷途中就想強行修成道果,最終還是急火攻心,走火入魔,傷勢不但沒有變好,反而加重了。

他現在隻能憑借自己的內力吊住自己的一條性命,但是已經無法出手,連平時進食也隻能依靠大徒弟和小徒弟的幫忙。

他的二弟子方雪,如今在鹹陽宮中過得還算很不錯,無論方雪怎麼樣,邋遢老人都已經很難再見到了。

大徒弟懷了王小二的孩子,如今小孩已經生了出來,天賦並不像邋遢老人想象的那麼好,當然比現在的王小二應該強不少,但最起碼遠遠不如少年石堅。

不過大徒弟和小徒弟到都是對這個小家夥挺感興趣,而且可能小徒弟對這個小家夥還更感興趣,盡管大徒弟是這個小家夥的母親,但是她清冷的性子一如既往,盡管是自己的兒子,也並沒有感覺這個人有什麼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