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領導者,到底能夠對自己的下屬認識有多深呢?即使在同一企業工作數年,有時也會發現自己其實對下屬並不了解,尤其是下屬對於自己工作的想法、究竟想要做些什麼、乃至他對上司的看法,這些恐怕都是領導者所不清楚的。
結婚已久的夫妻,相熟多年的朋友,甚至是自己,有時也難免對自己有不清楚、不了解的地方,更何況是共事不久的下屬呢?
如果做不到對下屬的了解,又怎麼能做到知人善任、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呢?
其實,了解下屬,有著以下的從初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的層次劃分:
第一,領導能夠了解下屬的出身、學曆、經驗、家庭環境和背景、興趣、特長等方麵,這些東西多半都是體現在下屬的簡曆和檔案中的,也許並不需要過多接觸,隻要領導者有心就一定能夠對上述的幾個方麵做到了解,但這隻是領導者“識人”的初級階段。
第二,即使你已經達到了上麵說的初級階段,充其量也隻能是了解下屬的一麵而已,如果領導者懂一些心理學,並能夠對下屬的心理進行揣測,在其遇到麻煩的時候及時站出來給予適時適當的支援的話,對下屬的了解就等於又進了一步。
第三,了解下屬的最高階段就是知人善任了。一個人即便真的是有真才實學,但他所擅長的方麵是否適合擔任這個崗位呢?這都是領導所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如果讓一個沒有任何實戰經驗卻空有一番才華的人坐上了比較重要的職位,那麼企業麵臨的也許隻有失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就記敘了這樣的故事:
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兵事,認為天下沒有比得上他的,甚至曾經和他的父親——趙國名將趙奢,談論兵事都難不倒他。但是,趙奢並不稱讚他。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回答說:“打仗是生死攸關的大事,而趙括卻討論得太輕率了,如果趙王不讓他當將軍則罷,一旦讓他當了將軍,他日後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的。”
事情過了沒有多久,趙王就啟用趙括代替了廉頗,趙括將廉頗留下的軍法幾乎全部變更,輕率地任用軍官。
秦國的將軍白起聽說以後,指揮奇兵,攻打趙國。在戰役中,白起假裝打敗撤退,而後斷絕趙軍的糧道,把趙軍一分為二,趙軍士氣大大低落。在被困四十多天後,趙括親自指揮精兵搏戰卻失敗,在混戰中被流矢射死。
趙王由於沒有對下屬的趙括進行深入的了解,從而幾乎使趙國經曆了滅頂之災,而這樣的例子不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屢見不鮮,領導者在關係本公司生死存亡的大事上,一定要選用自己真正了解的人來擔當大任,隻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