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雙主體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探討(2 / 2)

高職教育離不開完備的實訓基地,而龐大的場地、投入、管理又使學校在建設麵前捉襟見肘。在這樣情況下,很多學校采取的是校內、外實訓基地結合方式,取長補短。這樣方式表麵看似理想,但操作起來又存在諸多實際困難。

理想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校中有企,企中有校,學校與企業生產、實訓設備結合、共享。這種模式的困難是如何將企業拉近校園?要解決這一難題,學校應考慮的是企業講究投入與產出,企業投入學校的回報是什麼?答案是產品。學生利用企業設備、材料和技術資源生產出企業所需的合格產品,企業的投入獲得了利益回報,學生也從生產中獲得了能力的提高,學校與企業在合作中有機結合在一起。

四、生產和教育人才資源共享

教師是學校的教育資源,生產者是企業的人才資源,雙主體的校企合作還包括人才資源的共享。人才資源共享的關鍵是互補,發揮彼此在教學與生產中的優勢。企業生產者有較好的實踐能力和工作經驗,教師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分析處理能力。企業人員可以成為學校的教師,擔任實訓課程指導及參與教學改革;學校的教師可以成為企業的生產者,參與產品設計研發及問題的分析處理。通過人才資源共享,既可以使教師更好了解企業,把握生產,提高實際工作能力,也能有助於企業人員素質和能力提高,促進生產。

五、生產和教育成果共享

教育的產品主要指學生,學生是校企合作培養的共同成果,屬於學校、企業和社會。為學校培養合格學生,為企業培養合格的人才,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建設者,是學校和企業的共同責任。生產和教育的成果是生產力,生產力是學校和企業創新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是學校和企業共享的財富。

六、教學、生產過程的統一化

在雙主體校企合作辦學中,學校與企業有著共同的培養對象和目標,兩者在是相互配合的統一體,因此,教學和生產過程也應統一化。教學中應包含生產環節,在教學中鍛煉學生生產能力;生產中包含教學理念,在生產中提高學生知識水平。這樣模式下,學生可以同時獲得理論、實踐知識,並在學習和生產中統一起來,真正做到理論聯係實際。

七、考核、鑒定標準的統一化

雙主體校企合作辦學下,對學生的考試考核方式也要進行測底的變革。學校和企業都有自己的考核方式,但無論采取哪種考核方式,都應做到標準的統一。即結合學校與企業的考核標準,向企業、社會的資格鑒定標準靠攏,最終實現與國家、行業各工種資格鑒定相一致,完全實現考核、鑒定標準的統一化。

雙主體的校企合作模式,就是將企業拉進學校,讓學校走進企業,實現學校與企業的有機結合,學校和企業均以主體的身份共同實現培養目標。

隨著企業變革和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校企合作辦學的模式也將隨之變化。校企之間的完美結合和良性發展,既有利於學校培養目標的實現,也有利於企業的長足發展和進步,是一項雙贏的戰略,更有利於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劉素婷,論多元智能理論對職業教育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06.

[2] 徐洪波,袁曉建.探析校企合作共建的雙贏特征和發展思路[J].交通企業管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