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雙主體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探討(1 / 2)

雙主體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探討

教育時空

作者:付成仁

[摘 要]傳統校企合作中,作為辦學主體的學校,始終處於主導地位,而企業在合作中更多扮演的是參與者、輔助者的角色。為了更好地實現高職院校培養目標,培養具備一定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專業人才,能夠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校企合作中應突出學校、企業兩個主體地位。

[關鍵詞]雙主體 校企合作 模式 高職

中圖分類號:C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4-0101-01

2000年以來,高職院校逐步取代傳統中專、技校和職業高中,異軍突起,成為我國教育事業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實現培養目標,使學生獲得紮實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和管理能力,滿足企業和社會的需求,采用校企合作辦學無疑是一種最理想的模式。

校企合作辦學有多種模式和途徑,模式和途徑不同,獲得的合作效果也不一樣。在傳統的校企合作中,作為教育方的學校是辦學的主體,擔負著專業設置與規劃、培養目標與教學計劃的製定、教學過程的展開、教學成果的鑒定等任務;而企業在合作中更多扮演的是局部參與者、輔助者的角色。這種模式嚴重忽略了企業在合作中的作用,沒有突出企業的特點和發揮企業的特長。因此,該模式下的高職教學與就業需求難免出現偏差,學生也很難實現與企業的對接。

高職院校在進行與企業的合作辦學中,應突出院校、企業雙主體地位,結合學校的教學資源和企業生產資源,與企業取長補短,全程配合。開展雙主體校企合作辦學,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開展。

一、學生的雙重身份與校企的合作管理

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隻隸屬於學校,由學校統一安排學習和管理。對於學生而言,企業屬於社會,屬於未來,除了實習外,學生在就業前與企業幾乎不發生任何關係。這種模式導致學生失去了更多了解企業的機會,對企業極其陌生,也使學生在就業時很難與企業環境順利對接。

對於一般的高職學校,幾乎都有若幹個穩定的實訓基地,這些實訓基地也即是學生將來就業的企業。因此,校企間的合作應該從學生的入學開始,學生走進校園的第一天,也即是進入企業的開始,從而確定學生既是學校的學生,又是企業的實習員工。入學教育伴隨入廠教育,校園文化伴隨企業文化,校園管理伴隨企業管理,學校和企業都有責任共同培養學生(員工)。這樣,學生也會賦予自己雙重責任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也願意更好地熟悉企業和融入企業。

二、教學過程的校企合作全程化

傳統教學模式中,整個教學過程由學校(係部)主導,即使是實習環節,企業也隻是部分或個別參與,處於配合地位。企業無法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甚至無法對教學產生主動的影響,在這樣情況下,學校的教學過程必然孤立和片麵,與現場企業生產脫節。

雙主體校企合作應該貫通整個教學,在此過程中,學校與企業是相互配合,密不可分的。根據專業的特色和企業的需要,校方和企業共同研究培養方案,共同製定教學計劃,共同開發課程,共同投入人力與設備資源完成教學過程。這樣的教學才能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才能適應企業的腳步和發展。

三、生產和實訓設備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