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小企業戰略管理的初步分析框架
可以看出,國外對中小企業戰略管理研究的重視程度和文獻數量及質量都明顯高於國內研究。但總體而言,中小企業戰略管理研究還不成熟,缺乏開創性的理論研究和富有說服力與引證力的實證研究,研究的係統性也不強。為了盡快改善這種不令人樂觀的理論局麵,有效指導中小企業戰略實踐,建立中小企業戰略管理的初步分析框架是理論界的研究職責和使命。
首先,要確立中小企業在企業戰略管理理論中的主體地位。由於傳統的企業戰略理論以成熟的大企業為研究對象,人們習慣於以大企業的戰略實踐指導中小企業成長。產生這些認識的心理假設是:中小企業都能夠成長為大企業;大企業的今天就是中小企業的明天。其實這隻是人們的美好願望。國外的經驗研究表明,隻有3%左右的中小企業才能幸運地成長為大企業(這些往往是成長型中小企業)。顯然,依靠大企業的戰略實踐和基於此的傳統戰略理論為中小企業尤其是創業型企業設計成長戰略既不符合現實,也不尊重中小企業的天然特性。麵對中小企業在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持續動力和強大活力方麵的重要貢獻,理論界不能讓它們繼續成為被主流戰略理論“遺忘的角落”,而應該充分尊重中小企業的主體地位,積極探索符合中小企業特性的戰略理論。其次,通過比較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在戰略管理方麵的差異,為建立中小企業戰略管理的分析框架提供啟迪。最後,建立中小企業戰略管理的初步分析框架。
中國是中小企業大國,中小企業對中國經濟增長和解決就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應用這個框架研究中國中小企業成長戰略時,應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轉型經濟是特殊的情境變量。轉型經濟的關鍵是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的轉型。正是在這個製度變遷的過程中,釋放了民眾的創業熱情和創業能力,催生了大量民營中小企業。1995年,國有企業改革確定了“抓大放小”的政策,大批國有中小企業也轉製為民營企業或者混合所有製企業。中小企業以令人振奮的業績促使各級政府從1998年開始,不遺餘力地製定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一言以蔽之,中國中小企業成長是經濟體製轉型的重要成果之一。
所以,盡管現有的西方企業戰略理論以成熟市場經濟為情境,經濟體製是外生變量,但是,中國中小企業戰略研究要以經濟體製(轉型)作為內生變量,否則難以令人信服地解釋中小企業戰略實踐,更談不上創建中國情境中的企業戰略理論,為普適的管理學理論作出貢獻。
第二,中小企業主的企業家能力是重要的自變量。尤其需要研究者回答的是,哪些類型的主導性企業家能力如何作用於中小企業成長,這些企業家能力如何測量,如何幫助中小企業主增強這些企業家能力,中小企業主如何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企業家成長模式的優化變遷。基於對轉型經濟的實質是製度變遷的本質認識,從製度視角分析轉型經濟對中小企業主的主導性企業家能力是值得嚐試的。轉型經濟釋放、激勵了企業家能力,根據製度變遷意義的轉型經濟對成長型中小企業成長產生的製度性影響(政府放鬆經濟管製、區域製度競爭和企業產權製度改革)和由此催生的戰略性影響(企業競爭加劇),強調中小企業主的兩種主導性企業家能力:製度能力和戰略能力。企業家製度能力是企業家通過製度創新與組織創新促進企業成長的能力,包括內部製度能力和外部製度能力。它的作用是打破政府管製性進入壁壘,在區域製度競爭所導致的製度落差中實施製度創新,創新企業產權製度和公司治理機製,優化企業和政府之間、企業內部各成員之間的合作秩序。企業家戰略能力是通過管理競爭環境的不確定性而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包括戰略決策能力、戰略執行能力和戰略變革能力。它的作用是整合企業內部條件和競爭環境,確立長期發展目標,選擇業務類型和範圍,取得競爭製勝權。企業家製度能力以政府規製和企業產權製度為作用對象,根本目的是使企業獲得合法的市場身份和有效的規範(秩序),它不涉及具體的經營業務;企業家戰略能力以競爭環境(主要由競爭對手和顧客構成)為作用對象,根本目的是使企業更好地把握發展方向,擴展經營業務,增強競爭優勢。兩者共同作用於中小企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