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研究結論、啟示和展望(4)(1 / 3)

有的研究者分析了技術變化對中小企業戰略選擇可能的影響。其中,互聯網的發展為中小企業把客戶發展到全球市場提供了新機會,因而中小企業全球化戰略需采取完全不同的戰略計劃和管理方法(Tetteh和Burn,1994)。Tse和Soufani(2003)指出,新經濟、新企業、新技術之間有著難以割舍的聯係,他們對小企業業務戰略選擇有潛在影響,並提出新經濟條件下中小企業製定戰略的四項原則。

還有研究者從企業家個性、環境、管理能力等方麵研究了中小企業戰略選擇的影響因素。Miller和Toulouse(1986)對97家企業的分析揭示,企業家個性與組織特征關係明顯,尤其是在動態環境下對企業的影響更大。他們認為,企業家的靈活性與利基戰略、簡單正式的結構和風險偏好型決策相互匹配;企業家成功的需要與高度集中市場導向的戰略、正式複雜的結構和積極型的分析決策相關;而有內部控製點的企業家更多地追求產品創新、強調未來導向。Luo(1999)則以中國中小鄉鎮企業為例研究了環境、戰略與績效三者的關係。他認為,環境的複雜性、動態性、敵對性等特點影響鄉鎮企業管理者對環境不確定性的認識,從而影響企業的戰略選擇。Newbertetal.(2007)通過對半導體矽行業新創中小企業的曆史縱向分析而發現,在管理能力基礎上創立的企業在創立初期強調需求拉動戰略,而在技術能力基礎上成立的企業側重於技術推動戰略,側重技術推動戰略的企業績效優於側重需求拉動戰略的企業,管理能力與企業年銷售額相關。

②中小企業戰略選擇類型

目前理論界有關中小企業戰略選擇的研究範圍比較廣,主要涉及公司戰略、競爭戰略和職能戰略。

就公司戰略而言,由於中小企業規模不大,組織結構設計往往比較簡單,所以關於公司戰略的直接研究不是很多。葉誌桂、顏光華(2004)指出,戰略領域是戰略選擇對小企業競爭優勢影響的一個方麵。中小企業創建階段的戰略領域偏向於業務戰略,成長的早期階段的戰略領域內容重點為運營計劃,成長的後期階段關注具有長遠方向性的戰略性計劃。由於中小企業成長源於企業內部資源的積累,其成長是內生的,因此必須選擇內生的成長戰略方式才能實現高技術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劉宏偉、任學鋒,2005)。另外,合作競爭(一種整合了合作和競爭的新的戰略方法)也能改善中小企業績效和企業成長(Morris,2007)。而在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區域集聚則是中小企業成長戰略的必然選擇(蔣巒、謝衛紅和樂琦,2005)。中小企業要樹立正確的全球化觀念與意識,利用國際準則,並對企業間關係進行有效整合,據此選擇國際化戰略(王玨,2006)。除了內生成長、集群和並購,Arbaugh(2003)調查的結果表明,外包實踐也能帶來中小企業績效的提高。

就業務戰略(競爭戰略)而言,不同層次的戰略對中小企業績效有著不同的影響,其中業務戰略對企業績效有重要影響,對企業成功更為重要(Megicks,2007)。因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可供選擇的中小企業競爭戰略:差異化戰略、聚焦戰略和聯盟戰略等(葉廣宇、劉誌超,2000;胡宗良,2004;陳傳聯,2005;宋茂華,2007)。胡宗良(2007)強調,重點集中戰略是中小企業常用的競爭戰略,並歸納了重點集中戰略的三種實施模式:“隱形冠軍”、“精耕者”和“遊牧者”。

在對不同行業的中小企業戰略選擇的研究中,Barth(2003)比較分析了成熟行業和新興行業的中小企業,指出中小企業競爭戰略與行政機製(包括管理技巧和組織結構)的匹配和高績效具有相關性,競爭戰略、行政機製和企業績效的三者之間的匹配和行業的成熟度也是相關的。Burpittt和Fowler(2007)認為在衰退行業,創業戰略有更優秀的財務表現。

就職能戰略而言,Meyer和Roberts(1986)對小技術企業的產品戰略的研究表明,“戰略集中”程度和那些技術和市場變化更快的產品領域直接相關,多產品的公司會取得更高的業績。Perry(1987)使用安索夫矩陣進行研究,指出中小企業最適合的成長戰略是產品開發和市場開發。Chen(1999)通過對我國台灣地區紡織行業22個基於網絡的小企業的製造戰略調查發現,有效的製造戰略可以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Senguptaetal.(2006)則以印度為例,分析了發展中國家的中小企業營銷戰略與企業可持續成長的關係,指出合適的營銷戰略對小企業的持續成長有重要影響。針對技術創新戰略,全裕吉等(2003)指出中小企業可先從非核心技術創新切入,進行漸進式的順軌創新和衍生創新,經過知識、創新能力和資源的積累後再根據行業和自身的特點,或者自主進行核心技術創新或者加入創新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