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光華,林明(2004)也發現,中小企業戰略通常是突發形成,而不是事先製定的。它常常屬於直覺或經驗型戰略,受企業家的個性、價值觀和誌向等影響,戰略計劃通常是非正式的。
由上可見,研究者傾向於中小企業戰略具有明顯的非正式性。其實,既沒有純粹的正式戰略,也沒有純粹的非正式戰略。企業戰略應該是正式性和非正式性的融合,兩者孰為主導受眾多因素的影響。傳統戰略理論以大企業為藍本,非正式戰略的合法性地位根本不及正式戰略,而且中小企業特性使其和非正式戰略有不解之緣。因此,很多研究者強調中小企業戰略的非正式性實屬情理之中。實際上戰略計劃過程最大的價值在於“戰略思維”,雖然不一定是正式的,但戰略思維把創業者的直覺思維與創造力綜合起來,形成對未來的展望(Mintzberg,1994)。
(2)中小企業戰略計劃的正式程度與中小企業績效的相關性
雖然中小企業戰略具有明顯的非正式性,但也有研究者在關注正式戰略和中小企業績效的相關性。Lyles(1993)發現,有正式計劃的小企業比沒有正式計劃的銷售額增長率高一倍。Smith的調查結果表明,即使對新建的小企業,積極采用正式戰略計劃比根據願景或反應運行的企業績效要好(Smith,1998)。而根據Scarborough(2000)對一般成長型家族中小企業的調查,隻有約30%的家族企業製訂書麵的戰略計劃。Upton,Teal和Felan(2001)對69家快速成長型家族企業的研究也證實,快速成長型企業絕大部分都有書麵的正式計劃。兩者對比,發現有正式戰略計劃的中小企業能獲得更快的增長速度。O’Regan和Ghobadiam(2002)也注意到,中小企業戰略計劃不成功往往不是因為實施了正式戰略,而是因為中小企業缺乏克服戰略計劃潛在問題的執行能力,同時也發現,製訂正式戰略計劃的中小企業比沒有製訂正式戰略計劃的在執行過程中會遇到更少的阻礙。而Kraus,Harms和Schwarz(2006)在分析中小企業戰略計劃的多個要素與企業績效的關係時指出,戰略計劃的正式程度與企業績效呈正相關關係,而他們所分析的其他幾個因素(如時間寬度、控製頻率、計劃工具的使用等)對企業績效並沒有顯著貢獻。Verreynne(2006)通過對477家小企業的分析而發現,小企業存在四種戰略計劃模式:簡單化模式、適應性模式、準企業家模式和參與模式,簡單化模式與企業績效相關度最高。
但總體而言,對於中小企業戰略的正式程度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係還沒有在理論界達成共識,這和中小企業特性及該群體的龐大有密切聯係。這就使如何平衡中小企業戰略的正式性(計劃)和非正式性(變化)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不像大企業在處理這個問題上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不過對於成長型中小企業的研究或許會發現正式戰略計劃在促進企業成長方麵的積極作用。
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者們分析了影響中小企業戰略的正式程度的因素。例如,朱小斌、顏光華(2006)發現,中小企業規模與企業的戰略計劃性有顯著的正相關關係,中小企業的治理結構與企業的戰略計劃性具有顯著的關聯性。
(3)中小企業戰略選擇
①中小企業戰略選擇的影響因素
戰略是動態調節企業組織和外部環境的適應性武器。因此,組織設計和環境對中小企業戰略選擇必然產生影響。Variyam和Kraybill(1993)提出,公司規模、組織結構是影響戰略選擇的關鍵變量。中小企業選擇市場成長戰略是戰略環境、組織特征和企業家動力的函數(Cravens,Lunsford,Hills和Laforge,1994)。實際上盈利能力和財務資源、產品質量水平、人力資源狀況、自我研究和發展能力、公共議價能力等資源因素,對中小企業成長戰略選擇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潘鎮,魯明泓,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