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職院計算機基礎中的隱性知識教學
前沿探索
作者:王樂
摘要:在各門學科中都大量存在隱性知識,計算機基礎教學概莫能外,隱性知識顯性化亦是我們教育的一個目標。文章透析了隱性知識顯性化的一些障礙,通過幾個例子其方法和途徑,闡明了職院計算機基礎教育中隱性知識顯性化的實現意義。
關鍵詞:職院計算機基礎教育;隱性知識;顯性化
當下,職業學院的計算機教育已經達成了一個共識,即“計算機基礎教育實質上是應用教育”。然而,我們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是:很多學生經過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練習,可以較好的解決實際問題,但是,如果讓學生來表述其操作要領,往往言不由衷,詞不達意或無法表述,好像這個過程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似的。這一切都發生在職業學院計算機基礎教育在注重應用技能、麵向實際項目、突出實踐實務的過程中。這種現象教師身上也有體現。教師編程糾錯時可以很快找到問題,給出其解決措施。但是當被問到問題的解決方法為什麼教師能快速找到時,教師也語焉難詳, “經驗”成為了解釋的幌子。解決這個實際問題,我們必須研究其成因及解決機製。
大學生在以應用為目的的多數職業教育的情境學習中、在技能實訓中完成了由顯性到隱性知識的轉化,同時也實現了隱性到隱性知識的轉化,而其中最為重要的非常困難的是隱性知識顯性化即外化過程,職院計算機基礎教育朝廣度和深度發展的製約因素就是其外化程度。
一、阻力因素
構建職院計算機基礎教育隱性知識顯性化的前提條件,我們必須洞察到職院計算機基礎教育中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阻力因素。
1、職院計算機基礎教育中隱性知識顯性化的第一障礙是對職業教育“麵向應用”的表麵化理解,職業教育提出了“麵向應用”的方向,並指出“麵向應用”並不是學習操作,其內涵是:綜合應用計算機及專業知識,把計算機技術有效地應用到所學專業領域,實現知識融合。在知識融合中,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者都有。但就計算機技術特性來說,更多的是隱性知識包含在計算機知識中。所以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互轉換發生在知識融合中。
2、職院計算機基礎教育中隱性知識顯性化根本轉換的終極障礙是文化缺失。美國學者羅伊·盧比特(Roy. Lubit)按照功能劃分為四類隱性知識:心理模型、組織常規、很難講清楚的技巧、解決問題的辦法。其分類就很明白其特性,個體的隱性知識在其中表現得更多。體驗、直覺、象征、類比是國人主流思維方式,非邏輯理性,強感性是其特點。凡此種種與中國幾千年來特有的文化悉悉相關。“言不由衷”是由中國文化中主體能動本性的缺失和個人價值泛化注定的。因此,學生常常害怕同學們的譏諷而不願表達;懼怕教師而不敢表達;因為失控學習曲線而沒法表達……這些都發生在教學實踐中。顯然,職院計算機基礎教育隱性知識顯性化帶有強烈的個人意願和責任。因而影響職院計算機基礎教育隱性知識顯性化的終極障礙就是個人價值、信念、思維方式等文化缺失。
3、技術失真是職院計算機基礎教育中隱性知識顯性化的客觀障礙。虛擬世界的實踐活動是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最大特點。從事虛擬實踐的人在計算機硬件和軟件麵前處於被動的地位,主體地位被大大約束了,其主觀能動性及創造性被“擱置”起來了,長此以往,不斷退化的危險將不可回避地發生在這類人的思辨判斷等主體生存能力中。“失真”現象即是由於在虛擬實踐過程當中,實踐主體的作用退化,必然使得隱性知識的吸附力受到影響,使得隱性知識得到顯性化過程帶來的它的不徹底性和模糊性。實踐主體的理性思考和選擇虛擬弱化了實踐的“參與者”身份,因此技術失真成為職院計算機基礎教育隱性知識顯性化的客觀障礙。
二、獲取途徑
筆者認為,職院計算機基礎教育隱性知識顯性化的實現依托以下幾個方麵:
1、充分確立教師的專業主導地位,支持學生的主體優勢,實現隱性知識顯性化。教師可以通過自己自學的敘述、學習過程中自身經驗的描繪,將隱性知識具體地、情景性地、惟妙惟肖地顯性化展現在學生麵前,從而高效地實現隱性知識顯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