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如,計算機基礎教學嵌套IF函數的應用,由於它是一個複雜的函數,不能使用函數參數對話框,學生必須在單元格中手動輸入,學生掌握非常困難,教材都是采用案例教學依葫蘆畫瓢地去做,精髓很難領悟,教師很難講明白講透徹,這時就需要教師的智慧,利用經驗,依托自學的過程加以說明更好地講授其精髓。多重IF函數的嵌套其實很像我們高中學過的數學歸納法,有編程遞歸的思想在裏麵,我們以三重IF函數為例,它其實是這樣的。第一、IF函數的三個參數的意義要清楚,第一個參數邏輯測試,第二個參數為真時返回值,第三個參數為假時返回值;第二、三重IF函數給出三個相關的邏輯比較表達式來判斷真假;第三、IF函數自始至終隻有三個參數,第二、三重IF函數做為第一重IF函數的第二或第三個參數,接著第三重IF函數做為第二重IF函數的第二或第三個參數,這個過程是一個整體的思想,類似於數學裏的複合函數,構建這個過程好像抽絲剝繭似的,這樣就很形象很具體,學生很容易聽懂。再比如,Excel中利用三種引用來做九九乘法口訣數,學生可以跟著教師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好像講不清為什麼這樣做,其實就是在行和列中先用相對引用利用填充柄於列於行做出乘法口訣數來,然後改動,於列固定行,於行固定列變成混合引用再用填充柄向列向行去拖動即可。在講述這些難於講清楚的操作時,教師編製“使用指南”或“操作手冊”可以嚐試把這個操作過程的規則和行動變成一種人人可以學習的情況,從而隱性知識顯性化。社會上微軟、思科的各種認證就是隱性知識顯性化的範例。
2、職院計算機基礎教育中隱性知識顯性化需要我們掌握隱性知識的特性,利用多種形式實現。
通俗來講,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過程就是把“行動中的知識”說出去,傳遞出去,讓別人理解並采取行動的過程。所以知識、文化、理念、價值取向交流溝通的過程就是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過程,其中也包含接受、習得、理解和升華的過程。,我們必須認識到大量隱性知識包含在職院計算機基礎教育過程中,認識應用實踐教學的價值所在,使它顯性化,在教學相應的隱性知識在每個環節中都能得到重視。
(1)情境學習法。作為一種新興的學習理論,教師創建某一實際運用的真實情境,將學習對象的知識和技能鑲嵌在情境中,供給解決問題的階梯,協助發展學習的認知策略。講故事、麵對麵聊天、小組專題討論等都可以成為其情境。各種情境各有作用,講故事可以使隱性知識流動及共享,麵對麵聊天可以讓對方平心交流、心領神會,而小組專題討論可使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協商、溝通、探究,從而達成共識並分享學習成果。
(2)錨式教學。錨式教學是基於問題的學習。在學校教育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情境化模式就是錨式教學。在這種方式中,學習始於問題,而非始於掌握的內容。教學的重點是知識探究的學習而非知識傳遞型。
(3)映射意象法。意象就是一種藝術形象,它是由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從容而細致地審視意象,好像放長的電影膠片,快進慢進,來回巡視,定格觀看,邊看邊分析,映射出成功的“參考”或“樣板”函數。這樣,在飽含意象的“總結經驗”或“吸取教訓”中,深邃的隱形知識顯性化、符號化,借助個體自我反思能力進行合理性檢驗、修正和利用。
(4)觀察法。這是比較直接有效傳播隱性知識的途徑。難以言表的隱性知識通過觀察他人解決問題的程序、方式和策略或手法,從而獲得特定的程序性和策略性的知識。觀察教師、同學的示範操作亦可獲得知識就是明證。學生如此獲得知識很簡單,針對性卻很強。
3、實現職院計算機基礎教育顯性知識顯性化必須以Web的協作學習係統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