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的商品屬性
前沿探索
作者:任曉聰
摘要: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論述了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我們應該用曆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待該問題。我國理論界關於社會主義勞動力商品存在的爭論由來已久,本文通過對馬克思勞動力商品定理的分析,並作為理論分析的框架,進一步探討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來解釋社會主義勞動力商品存在的原因及其勞動力商品的相對性質。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勞動力;商品屬性
一、勞動力商品定理
(一)所謂勞動力商品定理,是指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必要而充分的條件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了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兩個前提條件:1.勞動者具有人身自由,具有獨立的人格,可以自由支配包括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也就是說,擁有個人勞動力的所有權;2.作為勞動力的所有者的勞動者個人不擁有實現自身勞動力所必需的生產資料,也沒有足以維持自身與家庭成員物質資料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因此隻好靠出賣自己所擁有的勞動力來求得生存。
(二)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關鍵條件,勞動力的使用過程也是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科學的反映了資本主義剝削製度產生發展的曆史
勞動力商品定理是由馬克思首先提出並證明,這一定理仍然是分析社會主義勞動力商品的基本理論框架。但是一些傳統的觀點還是把勞動力成為商品看作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所以在他們眼裏勞動是不是商品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本質區別。勞動力作為人類一般勞動過程的必要要素,是勞動力的自然屬性,為一切社會形態所共有。工人將勞動力出賣給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力的社會屬性。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勞動力商品的屬性
(一)勞動力成為商品是市場經濟的根本要求
1.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下,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不充分
在國有經濟中,勞動者沒有擇業自由,即對自己的勞動力沒有所有權,因此不可能有勞動力商品。在公有製經濟中,作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的是共同擁有公共產權的勞動者整體,而不是任何單個的勞動者個體,勞動者個人沒有直接擁有使用自身勞動力所必需的生產資料,生產的人身條件與物質條件仍然以特殊形式相互分離。因此在國家占有幾乎全部社會生產資料,勞動者沒有擇業自由,全民所有製企業對職工有不得解雇的義務的計劃經濟體製下,勞動力資源配置不依賴於市場機製。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有完備的勞動市場體係
(1) 生產的人身條件所有者與物質條件所有者仍然處於分離狀態,即仍然是兩個不同的經濟主體,因此兩種生產要素的結合仍然需要通過勞動力商品的買賣。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者指的是一個群體,而不是單個某人,針對這一群體,個體勞動者是不能隨意處置或使用原本屬於群體所有的生產資料,而是處在一種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的狀態。多數情況下企業勞動者集體隻是本企業公有生產資料所有權主體的很小一部分,而且是不固定不穩定的一部分,因此無權自由處置企業的公有財產。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存在不同的利益主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行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在國有企業中,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是相互分離的,不一樣的企業與勞動者之間有很大的差別表現在經濟利益方麵,並且在企業內部各個勞動者之間也有這種顯著的差別,企業取得勞動力資源越來越依賴於市場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