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大力發展非公有製經濟。個體所有製以個體勞動為基礎,業主既是生產資料的占有者,又是勞動者,不存在兩種生產要素相分離的情況,因此也不存在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問題。私營經濟和“三資”企業的雇工情形和資本主義企業相類似,由於工人不占有企業的生產資料,隻能把自己的勞動力當做商品出賣給私營企業主或者“三資”企業的老板,獲取高工資收入,勞動力仍然是商品。
(二) 勞動者在社會主義生產中的地位
1.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力具有商品的條件主要是指被私營企業、外資企業所雇傭的勞動者付出的勞動力,這種勞動力是一種商品;然而在公有製企業中,勞動力被當作一種生產要素,而不是商品。因此,為了讓這種生產要素的勞動力發揮重大作用,就需要通過市場來進行調節,優化組合,合理配置,合理流動。
2.社會主義生產條件下勞動力商品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
(1)國有經濟中勞動力成為商品和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不存在矛盾,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不取決於流通中的交換形式,而是取決於生產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生產資料的占有形式。
(2)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公有製企業中的勞動者生產出的產品是一種社會產品,勞動者都可以共享企業的經營成果,沒有工資和利潤的對立。企業勞動者的工資高低主要取決於企業經濟效益的狀況,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況對企業收入分配不能產生決定性影響,勞動力的價格不完全取決於勞動力的供求狀況。
(3) 雖然公有製經濟中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結合在市場經濟中也采取了雙向選擇的市場形式,但真正公有製經濟中,勞動者一旦進入企業就享有了作為公有生產資料所有者中的一員所應具有的權,如按勞分配、民主管理、利潤分享等,而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勞動者。
3.勞動力市場的存在和發展壯大已是不爭的事實,承認勞動力成為商品與社會主義並不矛盾,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實現市場基礎配置的必要條件。勞動力成為商品,是社會主義經濟轉軌的必然現象。
三、勞動力商品化的曆史意義
1.勞動力商品化意味著勞動力人格的獨立化。勞動者人格獨立化有利於培養大家的自由、民主、平等、競爭意識,消除過去的等級、特權和依附等不好思想;有利於成分發揮勞動者的才能,激發勞動者的創新意識,使勞動者傾其才,盡其能,服務社會;有利於為市場經濟的發展營造好環境。
2.勞動力商品化可以使國有集體企業在開放的人力資源市場上配置勞動要素,增強競爭,盡快融入市場經濟。(作者單位:遼寧大學)
參考文獻:
[1]《資本論》第一卷,中央馬列編譯局編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蔣學模 《社會主義經濟中的資本範疇和剩餘價值》[M]1994年版
[4]李鐵映關於勞動價值論的讀書筆記[J]中國社會科學 2003年版
[5]蔣學模、史正富《政治經濟學教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程恩富 《社會科學家》[M]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