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人民幣之國際化(1 / 2)

淺析人民幣之國際化

財政金融

作者:陳誌敏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幣國際化越來越受到各方關注,本文主要從其條件與利弊分析來探討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條件;利弊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經濟過程。具體說來,就是它成為既可用於私人用途的貨幣替代、資本計價、以及貿易和金融交易,同時又可用作官方儲備、外彙幹預的載體貨幣。

一、關於人民幣國際化概述

自從金融危機過後,人民幣國際化已經成了全球熱點問題之一。雖然金融危機的爆發也對中國經濟帶來了很大衝擊,但不可否認其也為人民幣的國際化開辟了道路。關於人民幣國際化究竟會對我國乃至世界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以及這段逐步國際化的道路是否會走的順利,不禁都引起業界的關注。

隨著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係的瓦解,國際貨幣體係進入了浮動彙率的時代,彙率的波動已然成為外彙市場上的常態表現。又由於相比戰後美國國際地位的下降,以及諸如日本、歐盟的發展,由此行成了目前以美元為主導的多元國際貨幣格局。而改革開放三十年多年後的今天,中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尤其是金融危機過後,更加展現了中國在國際上經濟大國的麵貌。人民幣有望成為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之後的第五種儲備資產。

二、人民幣國際化條件分析

(一)它必須是自由兌換貨幣。

自由兌換也稱貨幣可兌換。是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一個國家或貨幣區的居民不受官方的限製,按照市場彙率自由地將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相兌換,用於對外支付或作為資產來持有,包括貨幣完全可兌換和部分可兌換。可兌換不一定能成為國際化貨幣,但國際化貨幣必定是可兌換的。例如,港幣,加拿大元都是可兌換的但它不能作為國際貨幣。而已作為國際貨幣的美元,歐元則一定是完全可兌換的。

(二)國際收支上需保持一定逆差。

主權貨幣國家的國際收支上應有逆差,逆差是指滿足對方國際收支表上對該國貨幣的投資儲備持有。如果國際收支沒逆差,貨幣就不能輸出,對方國家也即無法持有該國貨幣。但這不是要求國際收支的全麵逆差,而是至少在國際收支某個項下有一個長期穩定的逆差。這在美國當時就表現為經常項目的持續逆差,金融與資本賬戶的持續順差。

(三)金融體係的完善。

國際貨幣發行國應具有相對健全的金融體係,開放的金融市場,且具有一定的廣度、深度及流動性。從英、美、德、日這些國家的發展來看,健康穩定完善的金融體係都為他們貨幣的國際化提供了便利的通道。中國雖在金融體製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比起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中國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四)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

一國貨幣在國際貨幣體係中的地位是由該國經濟實力相對決定的,人民幣的國際化當然也必須要有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後盾,逐步樹立起中國經濟強國的形象。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實力、經濟規模、金融實力、金融市場發展完善程度以及其他曆史因素都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一定可能。

三、人民幣國際化的利弊分析

人民幣的國際化將對中國濟濟產生怎樣影響,中國在從中獲取好處的同時也要承擔應的風險。其好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首先是獲取鑄幣稅收入。

鑄幣稅收入即發行成本和發行收益之差,人民的印刷成本很低,而票麵價值很大,其間差值就稱作鑄幣稅收入。如果人民幣實現了國際化則用很小的紙幣發行成本來占用別國的物品與資源,也就相當於獲得了無息貸款,從中得以獲取國際資金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