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 平常心
能力修養
作者:艾廣明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7月29日,習近平同誌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又一次提出,要正確認識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
新常態的概念曾在國際上流行。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機爆發,直到近幾年有所緩解後,有的學者認為經曆危機的國家永遠不能回到危機前的狀態了,危機中的低增長、高失業、企業利潤縮減等現象將成為常態,據此提出新常態的概念。這個概念表述的內容有些冰冷,可幾年來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路卻印證了這個判斷。我國已是高度開放的經濟,國際經濟的變化既深且廣地影響到我國。但我國又有著自己的經濟製度、政治製度,西方國家經濟的新常態不同於我國經濟的新常態,要重視其影響,又不要簡單類比。
要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理解新常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始終保持高增長,創造了舉世公認的奇跡。這是在改革開放之初經濟非常落後的基礎上,急起直追的偉大成果。現在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當然還要努力發展,但要兼顧到資源、環境的承受能力,也要更加關注民生,努力滿足群眾物質文化健康多方麵需求。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正在探索繼往開來的新路。對於增長速度既積極進取,又適度控製,更加重視創新推動,更加重視調整產業結構、分配結構,更加重視環境保護,更加重視民生。人們從現實的經濟運行和社會氛圍裏明顯感到這些經濟的新常態特征,感受到社會的進步、穩定與祥和。
新常態不是簡單否定過去,過去的時代背景、發展條件和工作任務不同,有些發展方式雖不完美,卻也是當時較佳的選擇。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發展的基礎、條件、任務都有了變化,時移勢易,就應該順勢應變,改革創新,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新常態也是一個新的哲學範疇,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事物是不斷發展的,經曆了重大、劇烈的變動之後,往往出現不同以往的新特征,並且進入相對穩定的狀態。經濟發展是如此,國家、社會發展的很多領域也是如此,一個地區、一個單位,甚至個人,都會有新的發展階段。新常態的思維方式可用於廣泛領域,但最重要、最有價值的,還是用來觀察國家發展大勢,把握大局,在大局中有所作為。
怎樣認識和對待新常態,考驗著我們的戰略思維能力和應對能力。在新常態下工作,有很多新問題需要認識、研究和解決,更加需要努力奮鬥,需要銳意創新!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很多,而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是應對的基礎。
平常心,要鎮定從容。在戰略思考和把握大局上,看問題要理智,既不受激情所幹擾,也不因麵臨危機而驚慌。環境有了變化,新的矛盾產生,翻老黃曆不靈,用老辦法不再管用,判斷事物不如原來清晰明白,有人就驚慌失措,緊張萬分,感到天快塌下來了;也有人喜歡發“警世之言”,把前景說得一片灰暗,領導幹部聽了這類論調要分析,不要輕易跟著喊狼來了。
平常心,看問題要全麵。今年上半年全國經濟增速7.4%,屬多年來較低的數字。但看發展不能光看總量的增長,更要看增長的質量,看資源的有效利用,看環境保護的進步,看民生的實惠,看持續發展的潛力。
平常心是積極向上的心態,時時奮發有為。平常心不是守著不變的教條,而要向前看,研究新情況、新問題,形成新認識,確定符合實際的工作思路。要使銳意創新成為領導幹部的平常心,成為經常的思想狀態和工作狀態。
平常心,要看誰的平常。在日常生活裏,人們理解多有不同,對於擔負重要職責的領導幹部來說,平常心是日常工作、生活的正常心態。是不辱使命,盡職盡責之心;是開拓進取,永不懈怠之心;是為民服務,甘於奉獻之心。既不要總是處於緊張焦灼之中,也絕不要懶散怠惰。領導幹部的平常心,不應有無為、享樂、怠惰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