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山環衛處始建於新中國成立初期,曆史沿革長,遺留問題多,特別是資金緊張,造成拖欠職工補發工資,職工福利、勞保跟不上,群眾怨氣大,工作熱情低,環境衛生工作在全市四城區評比中一直處於老三、老四的位置。
李友昌到任後,“砍了兩斧子”“燒了三把火”。
第一“斧子”是合並改革。將原來的9個基層所合並為6個,節省了20多個以工代幹崗位。李友昌親自到“跑、冒、滴、漏”嚴重的汽車隊蹲點,製定“五定一改”考核方案,徹底結束了車隊過去“吃大鍋飯”的局麵。
第二“斧子”是精兵簡政。從1998年3月至今,環衛處原有54名幹部調整了33名,基層所(隊)139名幹部調整了96人,對不能堅持一線工作、年齡偏大的職工實行讓崗133人,麵向全市公開招聘大、中專畢業生,實現了環衛隊伍年輕化、知識化。
第一把“火”是補發工資。環衛處領導千方百計籌集資金,補發了拖欠職工的工資175萬元。修建職工浴池6個、圖書館1個,並撥專款為每個所(隊)配置了飲水機、電扇、洗衣機等設備,所容所貌煥然一新。
第二把“火”是興建職工住宅。李友昌同黨委一班人反複研究,如何解決環衛職工最關心、最煩心的住房大事。在他無數次的協調下,2000年10月1日,一座七層住宅樓拔地而起,有96戶職工拿到了新居的鑰匙,而且是個人產權。職工們歡呼雀躍,高興萬分。
第三把“火”是給臨時工買保險。隨著時代的發展,立山環衛處的臨時工逐漸成為這支隊伍的主體。全環衛處有1655名職工,臨時工就有1165名,大量繁重的清掃清運任務都靠他們完成。為了讓這些臨時工解除後顧之憂,李友昌決定拿出10多萬元為他們辦理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意外傷害保險。這一舉動在全國屬首創,開創了環衛先河。
三把“火”燒熱了群眾的心,職工的精神麵貌煥然一新。環衛處黨委在李友昌的帶領下,敢為人先,銳意改革,在全市環衛係統率先實現了“麵向社會公開招聘大學畢業生”“安裝地埋式垃圾清潔櫃”等十項舉措。
李友昌到立山環衛處工作的當年,立山環衛處就奪得了全市環境衛生評比第一名的獎牌,並在接下來的日子裏蟬聯“十五連冠”,如今已成為鞍山市環衛係統的一麵旗幟。
俠骨柔腸的男子漢
工作中,李友昌是一個響當當的男子漢,生活中,他又是一個俠骨柔腸的有心人。
在北方,每到冬季大雪紛飛。對環衛人來講,下雪就意味著沒有了休息和睡眠,哪怕是後半夜雪停了,也要全員出動,機械化掃雪。這是李友昌下的死命令,因為他知道老百姓反對使用除雪劑。
“氯鹽類”融雪劑雖然便於融雪、除雪,但這樣融化後的雪或冰變成液體,給道路兩旁的農田、綠化帶造成毀滅性的打擊。身為人大代表的李友昌在熱線電話裏向全市人民保證:盡量不用除雪劑,加大人工和機器作業的力度,減少損失。
這一句承諾的背後,是以李友昌為首的千名環衛職工夜以繼日的辛苦勞作。2004年,一場大雪連下兩天,他們就在馬路上奮戰了兩天。那天深夜,李友昌接到愛人電話,他的母親去世了。正帶領環衛工人勞作的李友昌流下了熱淚……
和筆者交談的時候,李友昌小心地拿出一張發黃的老照片。照片是50年前照的,照片上是夫婦兩人和6個子女,那個最小的依偎在媽媽腿邊的就是李友昌,那年,他才三四歲。
他忘不了老父親為了養活一家八口人,含辛茹苦,每天淩晨4點就到離家很遠的菜市場賣青菜和血豆腐,以此來維持一家人生活的情景,也忘不了哥兒幾個沒有穿過襯褲、背的書包補丁連補丁的艱辛。
記得有一次,哥哥們犯錯誤挨了父親的責打,幾個哥哥自覺地褪下褲子,趴在炕沿上,李友昌很好奇,問哥哥為什麼,和他最好也最淘氣的四哥告訴他:省得把褲子打破了,家裏沒有布票買布做新褲子,屁股打破了還可以長出新肉來!
困難的家境鍛煉了他吃苦耐勞的執著精神。李友昌牢記父母的教誨:做個好人!他深有感觸地說:一個人要留下好口碑,要用一生的努力啊!
看到環衛處人心向上、同心同德的喜人局麵,有人問李友昌有什麼竅門,他形象地說:見過農村貼的大餅子吧?道理就是:鍋熱餅才靠,我們對工作、對工人要有熱心。
憑著這份熱心,立山區環衛處黨委凝聚了全處1655名職工的心,出色地完成了立山區565萬平方米、297條道路的清掃保潔和55萬居民生活垃圾的清運任務。
從一名團幹部成長為黨委書記、行業帶頭人,李友昌踏著堅實的腳步,一步一個腳印地執著前行。在他的身後,是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集體——立山環衛人。
□本欄編輯/程曉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