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三 服從和盲從(3 / 3)

林世元的自辯不乏自鳴“冤屈”的味道:三十八歲的年輕人,由建委主任到副縣長到副書記,一路順風,卻因為“一味聽從縣裏的決定、決策”,隨著虹橋的垮塌而“倒”了,自然有他想不通的地方。林氏的“服從”(或俗稱的“聽話”)是現今某些領導特別喜歡的,可林世元偏偏就因這“一味聽從”的服從“倒”了,豈不“冤”哉?!但細一研究,林世元“倒”得一點不冤,而且“倒”得必然,“倒”得應該。

不對上司盲從,否則會造成對公司的莫大傷害;不對父君盲從,否則就會陷君親於不義。下麵是孔子和曾子的一段言論,非常值得我們借鑒。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

管理釋義:曾子聽了孔子講的各種孝道,都明白了,而沒聽過當父親有過時,該怎樣辦,所以問:“您前麵講的父親慈愛恭敬,安親揚名道理,我明白了。我想問一下,兒子不違背父親的命令,下屬不違背上司的指令,一切聽從父親的,一切聽從上司的,這算不算是孝道呢?”孔子聽了曾子的問題,說:“這是什麼話?這是什麼話?”

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管理釋義:上古時候,天子假若有七位直言諫諍的部屬,即使天子偶有過失,七位諍臣也可進忠言,天子才不會失掉天下。諸侯假若有五位諫諍的部屬,雖無道,也不會失掉他的國。大夫如果有三位諫諍的部屬,那他雖然間有差誤,也不會失掉他的家。為士的人假若有諫諍的朋友,自能免於錯誤,不會損害美好的名譽。為父親的,若能有明禮的兒女,常常諫諍他,自然也就不會陷於不義了。所以站在這個角度上說,管理者需要能給出不同意見和有思想的下屬作為輔佐者,才能免於陷於困境。

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管理釋義:如果子女和下屬見到父親和上司有不義的事,為子女的,不可以不和父親諫諍,為部屬的,不可不和上司諫諍。為下屬的,在某些事情上,了解的情況更多,應當為上司擺明是非利害。如果一味地聽從,就是盲從,會陷父親於不義,陷上司於不義,怎麼能算是孝呢?怎麼能算是盡到下屬的職責呢?

綜合解釋:本章孔子舉例說出了諫諍的重要性,對上可以幫助上司改正錯誤的,也就和前麵的服從上司,而不盲從上司呼應起來了。諫諍本身就成了對上司孝道的一部分,上司需要諍臣作為鏡子,防止決策失誤。

如果你想做一個調查,向你的總經理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您講什麼,幹部們總是百依百順,您覺得怎麼樣?”他們幾乎沒有例外地表示:“不好,這樣不好。”追問原因,則會得到同樣的答案:“我遲早會被這些人害死!”如是又問這些總經理:“如果無論您講什麼,幹部們都有意見,您覺得怎麼樣?”他們則會回答說:“那怎麼行,存心要搗蛋,那還得了!”

總經理們最欣賞也最放心的幹部,是那些應該聽話的時候聽話而不應該聽話的時候不聽話,也就是聽話聽得合理的幹部。部屬有所聽有所不聽,才能得到上司的信任與賞識。“有所聽”是形式,“有所不聽”則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