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奧斯曼帝國:立憲後的專製(3 / 3)

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化,西式教育的普及,出版業的發展,社會日漸開放,信息變得暢通,民眾的眼界大開,不容易像以前一樣被當政者蒙騙,明顯地不太聽話了。為了讓民眾服從統治,哈米德二世費盡心機。尤其在他統治的後期,對民眾的集會、言論等權利加以嚴格限製。各地的民眾集會被禁止,連舉辦婚禮、舉辦體育活動,也要得到官方的批準,甚至要審查客人的名單。官方報紙上的內容隨時要接受審查。例如,埃及1882年就被英國人占領,但帝國的報紙上或官方文件上卻宣稱埃及在蘇丹的直接統治下。又如,由於“亞美尼亞大屠殺”使蘇丹受到西方媒體指責,“亞美尼亞”這個詞被禁用,對外宣稱“沒有亞美尼亞這個地方”。總之不允許人們獲得外界真實信息,目的是遏製革命思想的傳播,甚至不惜編造假新聞欺騙民眾。

為了掌控民眾,防止反抗活動發生,哈米德二世建立警察機構和特務係統。把密探派往全國各地,這些密探隨時報告各地的情況,哈米德二世能清楚地了解到各地的反抗活動。數以萬計的人被告發,並被帶往王宮或警察局接受秘密調查。有的受到嚴刑拷問,有的未經公開審判就被懲處。每個有自由思想或憲政觀念的人,都有可能被逮捕,甚至暗殺,恐怖氣氛籠罩著帝國,民間組織被迫轉入地下。然而,西方各種革命思潮仍源源不斷地傳到奧斯曼帝國,革命書刊屢禁不絕,革命組織取締一批,又新生一批,哈米德二世感到恐慌。1896—1897年在全國範圍進行了一次大搜捕,很多從事秘密反抗活動的革命者被捕入獄,或被充軍、流放,或被迫逃往國外。在社會上,各個階層都沒有安全感。

哈米德二世尤其不放心的,是各級官員對自己是否忠誠。為了讓行省和屬地的實力派人物聽命於宮廷,哈米德二世依靠他精心布置的間諜網,直接控製著各級官員。官員們深知密探的厲害,不得不小心翼翼,把說謊練成真功夫,想盡辦法換得宮廷的信任。官員之間互相猜忌,總是懷疑對方告發。地方官們煞有介事地接受來自宮廷的各種指示,言不由衷地做一些答複,上報朝廷,一般報喜不報憂。地方的省長、酋長,屬國的王公們,個個假裝服從朝廷、忠於蘇丹,以“不卷入”“不被告發”為最高追求。

然而,管製民眾和文職官員的辦法,用於管製軍隊還是引發了問題。由於密探潛入軍隊,軍隊內部人人自危。蘇丹害怕任何進步思想在軍隊中傳播,但安插特務、密探的做法,引起軍官們的反感。本來,軍隊的腐敗較為嚴重,提拔軍官不是依靠戰績或能力,而是靠關係和門路。通過軍事學院考試的年輕官員被派到各省軍團,不允許返回首都附近的駐地,“委派”等同於被“流放”。軍隊內部安插的特務和密探,使軍人處於緊張和不安中,最終激發了針對哈米德二世的反叛行動。1908年7月,駐馬其頓和色雷斯的軍團發動起義,兩支“叛軍”很快開進首都。官員們不敢稟報真相,王宮被包圍時哈米德二世渾然不知。大難臨頭,哈米德二世被迫恢複憲政,第二年4月被廢黜,由穆罕默德五世繼位。哈米德二世專製結束了。

奧斯曼帝國恢複憲政為時晚矣,曆史已經不給它任何機會了:1911年與意大利發生戰爭,它失去北非的最後一塊屬地;1912—1913年發生兩次巴爾幹戰爭,它失去巴爾幹屬地;1914年卷入世界大戰,4年後陪著德國一起失敗,帝國領土被協約國軍隊占領。

錯失良機的遺憾

19世紀的國際環境,本來對奧斯曼帝國推進政治改革是有利的。奧斯曼帝國日薄西山,成為歐洲瓜分的對象,當時所謂的“東方問題”就是瓜分“奧斯曼遺產”,但西歐大國利益衝突,奧斯曼帝國瓦解又會引起新的爭奪。英、法等國的政治家寧可維持奧斯曼帝國的完整,也不願看到帝國被肢解。30年代埃及行省總督挑戰蘇丹的權威,發生過兩次“埃土戰爭”,英國和法國堅決打壓埃及總督,迫使其讓步;70年代巴爾幹民族鬧獨立,俄國從中挑撥,但英、法、德等國支持奧斯曼帝國,讓奧斯曼帝國躲過了幾次危機。而且,每次俄國軍隊南侵,英、法等國不惜與俄國動武。例如,在1877—1878年的戰爭中俄國打敗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奧匈帝國立即幹預,德國首相俾斯麥極力斡旋,在柏林召開國際會議並簽訂條約,試圖化解矛盾。英、法等國的政治家也希望奧斯曼帝國通過改革而實現自救。奧斯曼政府中有不少法國、英國、普魯士(1871年後為德國)的軍事顧問、經濟顧問、法律顧問,他們直接指導改革,而且,奧斯曼帝國改革每取得一些進展,西方社會的政治家和知識界總表示讚賞。例如1839年奧斯曼帝國頒布《古爾汗法令》時,歐洲大國派了使節和代表參加隆重典禮,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還派他的兒子德·儒內維爾親臨帝國的古爾汗宮。1856年的《改革法令》頒布時,歐洲大國的外交官們正在巴黎討論如何解決克裏米亞戰爭遺留問題,他們對《改革法令》很感興趣,法令中涉及巴爾幹改革的條款,被寫進這次會議上簽訂的《巴黎條約》中。1876年奧斯曼帝國頒布第一部憲法後,西方媒體做了大量報道。當然,歐洲大國的幫助是出於各自的利益考慮,並不是為奧斯曼帝國民眾的福祉。不過,世界範圍內隻有奧斯曼帝國這樣幸運,帝國主義列強沒有亡它之心,倒有幫它之意:它位於歐亞非三洲的交界處,戰略位置過於重要。可惜,落後的大帝國趕上千載難逢的機會,卻未能通過製度更新而化解危機。世界曆史上最後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終因專製而土崩瓦解,分裂成數十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