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管別人要學會拴心留人(4)(3 / 3)

3.發現員工出錯後就立即批評,不僅讓員工感到在其他同事麵前丟臉,而且在有些時候會讓員工產生抱怨情緒。

4.給員工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不給員工設定實現目標的具體步驟。也就是說不給員工確定實現目標的方式方法。

拋開個人偏見,不戴有色眼鏡選人

秦王政製定了統一戰略後,著手攻打韓國。韓國國勢薄弱,在秦國的攻伐下情勢危急。為了殘喘延命,韓國人想出了一個辦法,派出了一位名叫鄭國的人到秦國做“內間”。據史書記載,鄭國是一位從事水利工程建設的人才。他到秦國的目的,就是想讓秦國把人力物力投入到興修水利工程上去,借以削弱秦國的國力,使秦國無力東伐。

呂不韋失勢後,鄭國做間的事被發現了,這助長了秦人的排外情緒。許多宗室大臣向秦王政進言說:“諸侯國的人來秦做事,都是為他們的君主來遊說或離間秦國的,長此下去,秦就有危險了,現在應當把他們驅逐出去。”

秦王政想到了呂不韋給秦國帶來的危害,又看到那麼多來自諸侯國的人,於是聽取了大臣們的意見,下發了逐客令。在這種氛圍裏,秦國進行了一次大搜索行動,將其他諸侯國來的人一律驅逐出境。

“逐客令”公布後,作為客卿的李斯極力反對,他認為此舉極為荒唐。

李斯出身南方的楚國,曾拜著名學者荀子為師,學習“帝王之術”。他認定在七個強國中,隻有在秦國做事才有前途,於是離開故鄉楚國前往秦國。他先在呂不韋門下充當舍人,後成為秦王政的客卿。

由於李斯隻是客卿,又與呂不韋有關係,自然也被列在被驅逐的名單上。

在這個關鍵時刻,李斯展示了他的政治才華和長遠的戰略眼光。值向秦王政上了一封書信,這就是著名的《諫逐客書》。在這篇文章裏,他用熱情洋溢的語言和嚴謹務實的文風表達了自己的真知幻見。

他說:“秦下逐客令是錯誤的舉措。從前,秦穆公求納四方賢士,從西邊得到了西戎的由餘,在東邊得到了百裏奚,請到了宋國的蹇叔,晉國的丕豹、公孫支。這五個人雖然都不是秦國人,卻使秦國兼並二十多個國家,從而稱霸了西戎。秦孝公因為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得以富強。秦惠王采用張儀的計謀,打破了六國的合縱聯盟。秦昭王得到範雎,使王室權力增強、抑製權貴壟斷政治的局麵。這四位國君都是以客卿來為秦國建立功業的。

“從這些方麵看來,客卿有什麼對不起秦國的呢?那些美女、樂聲,寶珠、好玉,雖然不是秦國出產的,但大王卻四處求取享用:而對於用人卻不這樣,不問可不可用,不論是非曲直,隻要不是秦人都不用,凡是來客都要驅逐出去。這是隻看重美女、樂聲、寶珠、好玉,而輕視人民的舉措。臣聽說泰山不出讓每一塊土壤,所以才能成就其偉大;河海不拒納每一個細流,才能成就其深遠;做君主的隻有不遺棄民眾,才能顯明其德。這正是五帝、三皇能夠天下無敵的原因。而如今秦卻要拋棄人民,讓他們去幫助敵國;辭退賓客,讓他們去壯大諸侯。這實際上就是借武器給敵寇,拿糧食紿盜賊的舉措。”

在這篇論理充分、舉例詳明的文章中,李斯列舉了大量的、並且都是有目共睹的曆史事實,不容秦王政不回心轉意。秦王政當時的舉措也有他的難處。他同意下逐客令,是因為考慮到呂不韋的賓客黨羽在朝危害他,但現在見李斯的諫文沒有提到呂不韋,就消除了心中的疑慮。另一方麵,李斯的諫文句句在理,已經打動了他,所以他當即派人把李斯召回,恢複官職,並取消了逐客令。從此,李斯成為秦王政的重要謀臣,為秦統一大業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