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這位弟子出去了。大師心想:“這下我總算可以安心寫字了。”於是在心無旁騖的情況下,自自在在地寫完了。
這位弟子回來後,看了大師的這幅字後,說道:“傑作。”
這位弟子在這裏就扮演了監工的角色。在他的監督下,書法大師無法集中精力,不能夠全神貫注地寫字,再加上他的不斷評論,使得書法大師不得不分心。因此,書法大師很難把字寫好;而在這位弟子離去的時候,才寫出了一幅好的作品。
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一定不能做監工。為員工安排好具體的工作後,不要頻繁地檢查工作進程,不要長時間地站在員工背後觀察其工作,更不要不斷評論。否則,就會帶來很大的負麵影響。
2.不給員工設定實現目標的具體步驟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他苦心經營起來的八十三萬大軍被周瑜一把火燒光,要不是關羽饒他不死,恐怕性命難保。
曹操不能容忍孫權、劉備繼續擴張勢力,在回許都重整兵馬之前留下曹仁、曹洪駐守荊州,並命令張遼率領樂進、李典守合肥。他考慮到荊州將處於孫權、劉備的雙麵夾擊之下,於是派夏侯悖守襄陽,以便配合曹仁作戰。另外,他還給曹仁留下一計,並吩咐說:“非急休開,急則開之。依計而行,使東吳不敢正視南郡。”
曹操回許都後,曹仁完全依照曹操的安排與周瑜作戰,並且在形勢急迫時依計行事,射傷了周瑜。出乎意料的是,周瑜將計就計,詭稱傷重而死,誘使曹仁出城,結果諸葛亮乘虛而入,奪取了荊州。
與此同時,張遼在合肥與吳軍作戰。麵對孫權的親征,張遼主動出擊,先射殺了孫權的護衛將領宋謙,再用計射殺了孫權麾下的著名將領太史慈,旗開得勝,迫使孫權收兵。
在第二戰前,曹操專門派人授意:“若孫權至,張、李二將軍出戰,樂將軍守城。”張遼認為曹操的命令對當時的作戰形勢不,利,於是說:“主公遠征在外,吳兵以為破我必矣。今可發兵出迎,奮力與戰,折其鋒銳,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
聽了張遼的建議後,李典因為一向與張遼不和睦,就沒有表態;樂進則對打硬仗缺乏信心,建議全力守城。張遼聲色俱厲地說:“公等皆是私意,不顧公事。吾今自出迎敵,決一死戰。”
此話一出,李、樂二人頓時鬥誌高漲,決定與張遼一同出戰。結果,魏軍在逍遙津把孫權打得落花流水,江南人頓時惶恐不安,以至於“聞張遼大名,小兒俱不敢夜啼”。
曹仁、曹洪等人在本領上並不次於張遼,而且曹仁和曹洪作為曹操的兄弟,其忠心程度也不會弱於張遼,為什麼在具體的戰鬥中卻遠不如張遼呢?這就是全麵管理與自主管理之間的差別。曹操反複叮嚀、親授妙計,束縛住了曹仁、曹洪、夏侯悖等人的手腳;而張遼卻能夠根據當時的情形否定了曹操的命令,製訂了有力的戰略戰術,從而取得了重大勝利。
管理者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總結出一個管理經驗:給員工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要求他們在什麼時間內完成任務,至於實現目標的方式方法,不要做太過具體的要求。
這樣一來,既可以節約時間,又可以讓員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畢竟,每個員工的優勢和劣勢是有差別的。如果給員工設定了實現目標的具體步驟,就有可能使某些員工無法避開自己的劣勢。即使員工利用自己的劣勢也能完成工作,也會做起來費時費力。與其讓一些員工費時費力地工作,不如讓他們運用自己的優勢輕鬆完成任務,盡早實現管理者定下的目標。
管理箴言
1.員工在接受具體的工作後,一般都會給自己安排好一個具體的工作進程,以確保按時完成工作。由於安排方式的不同,員工在一小段時間內的工作進程是不一樣的。如果管理者頻繁檢查的話,隻會給部分員工增加壓力,進而擾亂他們的工作安排。
2,員工工作時,如果被管理者在背後監督,就會產生一種緊張感,甚至認為管理者對他們不信任,從而感到壓抑或產生敵對情緒,產生一係列類似的想法:“不知道上司是否滿意我的工作”“不知道這樣操作對不對”“不知道上司會不會批評我”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員工不能專心工作,甚至在有些時候會顯得手忙腳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