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古人雲: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我們現在管理企業同樣要知人善任,才會事業易成,隻有人盡其才,企業才能不斷發展壯大。
留人留“心”的管理藝術
當今社會,市場經濟就是人才的競爭,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目前眾多企業普遍存在優秀的人才留不住。一旦優秀人才流失到同行業,豈不是所有努力都是在為他人做嫁衣裳。因此,留人已成為企業界普遍關注的問題了。
企業如何留人呢?最要緊的是把企業變成人才沃土和成就事業的樂園,使其對企業產生認同感、歸屬感,隻有創造“拴心留人”的企業環境,才能真正留住優秀的人才。
“三顧茅廬”的成語典故引人深思,管理者大可借鑒人才競爭的經驗,為今天的企業實現留人提供確實可行的參考借鑒。
“臥龍、風雛,得一人可安天下。”有人說,魏、蜀、吳三國鼎立,實際上是人才的鼎立,這話很有道理。
東漢建安四年(199年),劉備攻打曹操失敗,投奔荊州劉表,流亡到新野。他聽徐庶說諸葛亮很有才能,隱居在隆中,便親自前去請諸葛亮出山相助。劉備兄弟3人,一連去了3次,最後一次才得相見。諸葛亮在隆中與劉備暢談天下形勢,未出茅廬,三分天下,指出劉備可能成功的道路,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此後,劉備在諸葛亮的精心策劃下,在西南地區穩住了腳跟,建立了蜀國,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麵。
多少年來,劉備“三顧茅廬”一直被傳為佳話,劉備求賢若渴令人敬仰,但人們卻往往忽視了可與“三顧茅廬”相媲美的另一段故事,那就是劉備揮淚送徐庶,在痛失人才時,愛才、惜才溢於言表。
劉、關、張自桃園結義,經過伐黃巾、伐董卓,經曆大小數百戰,仍顛沛流離,無立錐之地。後幸得徐庶,方才扭轉形勢,重創曹軍,得到喘息之機。此時的徐庶,對於劉備是何等重要!然而,曹操為了斷其臂膀,挖劉備的“牆角”,把徐庶的母親抓起來,以此要挾,徐庶又是一個大孝子,蔫能不棄劉備而去。徐庶離去,劉備失去了一個運籌帷幄的軍師,而曹操卻多了一個一流謀士,其意義不言而喻。但劉備的可愛處也正是在這裏,苦留不住,他毅然為徐庶送行。臨別,劉備捶胸大呼:“軍師去矣!”徐庶走遠了,劉備又令人砍掉前麵林木,因為它擋住了劉備看徐庶的視線,其情景讓人感動。
和劉備相比,我們往往少一點真情。沒有人才盼人才,盼來人才冷落人才,等到人才要“流動”了,又千方百計阻撓,一點不尊重人才。
招賢,是尊重人才;重賢,是尊重人才;送賢,更是尊重人才,而且層次一個比一個高,做起來一個比一個難。求賢不易,古人千金買馬骨,故千裏馬至。曹操設計留住關羽,上馬金、下馬銀,三日小宴,五日大宴,又是贈赤兔,又是賜錦袍,故有華容道關羽的“義釋”,放曹操一條生路;劉備心胸坦蕩,揮淚送徐庶,故有徐庶走馬薦諸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待人才全在一個“情”字‘不同的“情”,收到不同的回報。
“用一流的人才,創一流的企業。”著名企業家們都把人才興企作為戰略目標,千方百計招徠人才。“鍋不熱,餅不貼。”以情感人是興企招賢的重要手段,情到深處人才聚,古今中外,慨莫能外。
企業是人才實現自我價值的樂土。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滿足人才自我價值的實現,就必須因人而異,根據每個人的特長、興趣愛好、能力水平,幫助其選擇最佳的工作崗位,使其感到找到了理想的表演舞台;針對人才的欲望、能力、潛質,幫助其擬定一個能體現企業和個人共同發展的規劃,增強努力進取的內在動力;根據能力大小,提供相對應的崗位,並讓其唱主角,最大限度發揮每個人的作用。用人之道,在於用人之長,非用人之短,轉變你的視角和觀念,學一學“西鄰公”,人才就在你的眼前。
“三顧茅廬”是古代帝王求才圖霸的經典,現代企業要在人才競爭中生存壯大起來,最根本的是改變求才的心態,創造一個人才成就事業的舞台;作為企業家,追隨人才;就是緊跟人才身後,為人才大膽去試去闖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做他們的堅強後盾,首先使自己成為“帥”才。
當然,留人是一項係統工程,留人的關鍵是要留住人心。要留住人心必須通過努力使其對單位和工作產生認同感、成就感、新奇感、知遇感、歸宿感,形成內在的持久的凝聚力。
1.認同感。人才是否願意到一個單位工作並長期留在那裏,要看這個單位有無發展前途和有無適合自己發展的空間。因此企業對引進的人才要如實介紹單位的基本情況、發展方向、戰略目標、擁有的優勢、麵臨的困難、采取的措施、項目的特點、產品的性能、生產流程以及崗位設置等,使其了解單位全貌,增加對單位的可信度,從而對單位的發展目標產生認同,樹立主人翁意識和為單位建功立業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