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換位溝通是人對人的一種心理體驗過程.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是達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機製.它客觀上要求管理者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情感體驗,思維方式等與下屬聯係起來,站在下屬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下屬在情感上得到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
3.溝通的方法,一種是換位。但並非“本質”。溝通本質是信息的交流。目的是讓對方了解你,或者是讓你了解對方。
慎對員工建議
管理者在與員工進行溝通的過程中,員工會提出一些建議。管理者一定要在慎重考慮後,給員工一個接受或者不接受的理由。
三國時期,蜀國將軍孟達守新城失敗後,被亂軍所殺。在祁山寨坐鎮的諸葛亮聽到這一消息後,猜測司馬懿此次出關一定會盡力奪取街亭。
諸葛亮深知守街亭任務艱巨,如果街亭失守,就等於割斷了蜀軍的咽喉,於是大聲向眾將領問道:“誰敢率軍去守街亭?”
參軍馬謖立刻回答:“我願意率軍前往。”
諸葛亮說:“街亭雖然是個小地方,但位置很重要。如果稍有差池,街亭失守,我們的大軍將麵臨覆沒的危險。你雖然精通各種謀略,但此地既沒有城郭可以依恃,也沒有天險作為屏障,要想固守,難度很大。”
馬謖自豪地說道:“我從小就熟讀兵書,,頗諳兵法,難道連一個小小的街亭都守不住嗎?”
諸葛亮勸誡馬謖:“司馬懿並不是等閑之輩,他的先鋒張邰是魏國的名將,我擔心你沒有把握取勝。”
馬謖誇口道:“不要說是司馬懿和張邰,就是曹睿親自率軍前來,也沒有什麼好怕的。”
結果,馬謖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除了撥給馬謖兩萬五千名精兵外,還讓處事謹慎的上將王平同去,並細細囑咐了王平一番。之後,諸葛亮仍不放心,他喚來高翔,讓他率一萬士兵,在街亭東北處的列柳城屯兵,一旦街亭有難,立即前往救援。接著他又把大將魏延喚來,讓他屯兵在街亭之右,以便對付魏軍先鋒張邰。
馬謖和王平率軍來到街亭。馬謖察看地勢後,便笑著對王平說道:“不知道丞相為何這麼擔心街亭失守,這裏的位置如此偏僻,魏軍敢不敢來應戰還是兩回事呢。”
王平建議在五條通往此處的道路總口紮寨,然後砍伐側麵山上的木頭做柵欄。馬謖則認為側麵的山與四麵都不相連,而且樹木茂密,可以視作天險,打算在山上屯兵。
王平不同意馬謖的步兵策略。他勸說道:“如果在路口屯兵並用木頭建起城牆,魏軍就難以從此處通過。如果拋棄這個要道而將軍隊駐紮在山上,魏軍就會長驅直入並直逼山下。到時候,我軍麵臨四麵被圍的境地,如何保住街亭?”
馬謖稱王平的看法是女子之見,並引兵法中的“憑高視下,勢如劈竹”來證明駐軍山上可以把魏軍殺得片甲不留。
王平並不放棄,他繼續勸道:“我數次跟隨丞相一起,見過了許多排兵布陣的方法,並且常常得到丞相的誠心指導。如今,我觀察了此地的形勢後,可以毫不猶豫地肯定駐軍山上是條絕路。如果魏兵將我們圍困並從山下斷了我們的水道,我軍軍心必會動搖,在作戰前自亂陣腳。”
馬謖怒道:“你不要瞎說!孫子曾經說過‘置之死地而後生’.如果我們的水道被切斷,軍士沒了依靠,難道不會拚死殺敵嗎?到那時候,我軍可以以一擋百。我讀遍了兵書,丞相有時候還要同我商討兵法,你有什麼資格阻止我這樣做呢?”
王平見馬謖主意已定,就請求他分給自己部分兵力,以便在山的西麵駐紮一個小寨,與山上駐軍形成掎角之勢,以便接應。馬謖不同意,於是王平備辭他而去。馬謖對他說道:“你既然不聽我的命令,我就給你五千士兵。我破了魏兵後,你可沒有功勞!”
王平帶著五千士兵下山後,在離山十裏的地方安營紮寨,並立即將詳細地形和蜀軍在街亭的布局畫成圖本,派人火速送往諸葛亮帳中。
魏軍這邊,司馬懿先派次子司馬昭前去探路。司馬昭回來後,將具體情況報告了司馬懿。司馬懿聽後,先驚後喜。驚的是諸葛亮神機妙算,在街亭這個咽喉之地駐軍把守;喜的是蜀軍屯兵山上,容易攻破。這天夜裏,司馬懿更換衣服後,親自出城查看地形。回城後,他又派人打聽到守街亭者是馬謖,以及王平的紮營情況,然後認真作了部署。
第二天天明時分,魏軍名將張邰前去阻攔王平,使他不能增援馬謖;申耽、申儀各帶一路兵馬前去圍山,斷了馬謖的水道。隨後,司馬懿率軍直達山底,把山團團圍住。山上的蜀兵見魏兵眾多且列隊嚴整,頓時心驚膽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