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時,仆人將咖啡端上桌來。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燙。”隨手將咖啡杯扔在地上。隨後,政治家把香煙倒放人嘴中,又從過濾嘴處點火。這時記者趕忙提醒:“先生,你將香煙拿倒了。”政治家聽到這話之後,慌忙將香煙拿正,不料卻將煙灰缸碰翻在地。
政治家出了一連串的洋相,這令記者感到意外。不知不覺中,他的那種挑釁情緒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模糊的同情感。
其實,這整個過程是政治家一手安排的。政治家的做法就是一種示弱的行為。他以這一行為拉近了與記者間的距離,從而改變了記者的敵對心態。
示弱是與員工拉近距離的好方式。通過示弱,可以讓員工感受到:管理者並不是一直高高在上的,他除了管理我們外,跟我們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
示弱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與員工接觸的過程中,可以談談家中的困難和難以解決的問題,如孩子不聽話、與妻子的關係不融洽等等。
2.攻心
戰國末期,名將樂毅的侄子樂英,是燕國的一位將領,他率軍攻下了齊國的聊城。
此時,聊城有人去燕國離間國君和樂英的關係,於是燕王想殺了他,同時又罷免了樂毅。樂英聽說後,不敢回國,可是投降齊國,又怕落個不忠之名,於是就死死把守聊城,想換得英忠之名。
齊國失了聊城後,齊王派田單率軍前去奪回領地。田單在聊城苦戰了一年多的時間,不僅沒有攻下聊城,反而犧牲了很多士兵。正在此時,魯仲連出現了。
魯仲連是齊國人。他口舌伶俐,能言善辯,而且不拘形勢,能夠運用多種奇特而又巧妙的計策說服別人。
魯仲連見齊軍久久不能攻下聊城,於是前來出謀劃策。他給樂英寫了一封信,然後讓士兵用箭將信射進城中。
魯仲連在信中指出了樂英犯了不勇、不忠、不智的錯誤,然後分析了當前的形勢,讓樂英感到手足無措,最後又站在樂英的立場上為其出謀劃策。
樂英看完魯仲連的信後,悲哭了三天,還是猶豫不決,不知如何是好。他想返回燕國,可是已遭燕王猜忌,擔心回去後會被誅殺;他想向齊國投降,可是已經殺了很多齊國俘虜,擔心投降後會被齊人侮辱。他感歎地說:“與其被別人所殺,不如自殺。”隨後便了結了性命。
魯仲連的一封書信便做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令人歎服。他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在於他的說服技巧。
堡壘之所以最容易從內部攻破,這是因為堡壘的外部是堅固的,而內部是空虛的。人也是如此。一個表麵看起來再堅強的人,他的心也有脆弱的時候。管理者在與員工溝通的時候,要充分意識到這一點。
3.微笑
張明負責為單位招聘一名員工,結果他找到了一位名牌大學應屆畢業生。與這位大學生通了幾次電話後,張明得知還有幾家公司也希望得到這個大學生,而且這幾家公司的實力都比張明所在的公司強。所以,當這個畢業生表示願意到張明所在的公司工作時,張明異常意外。
後來在交流中,張明得知了這個畢業生來他們公司的原因。這個畢業生說:“其他公司的經理在電話裏說話總是生硬的,商業味很重,讓我感覺像是在做生意,可你卻完全不同。我似乎能夠感到你在電話的那一邊微笑著與我交談。”
微笑是禮貌的體現,它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涵養和水準。一位剛剛體會到微笑妙用的公司負責人說:“我剛剛開始對員工微笑時,他們感到不可思議,可接著我從他們的眼中看到了欣喜、讚許。後來,員工們也養成了對我微笑的習慣。”
微笑能夠感染員工,能夠創造一個活躍的氛圍。管理者在這種氛圍中與員工交流,一定能夠取得明顯的效果。管理者應該通過各種方式與員工進行廣泛接觸,與員工之間有形或無形的隔閡,保證自己真正融入員工的團隊。在與員工同流的基礎上,要再創造一個融洽的環境,用通俗的語言或簡潔明了的行為表達出自己的心聲。
管理箴言
1.管理者因與員工的地位不同,已經在無形中與員工間形成了隔閡。如果管理者還要刻意表示自己在某些方麵強過員工,無疑會加深這種隔閡。如果雙方的隔閡無法消除,也就無法順利地進行交流。
2.要想與員工進行順利的溝通,先要融化員工心中的壁壘。
循循善誘才能有力說服
管理者在說服員工的時候,除了擺事實,講道理外,還要學會循循善誘引導員工,如果管理者把道理講得無懈可擊,員工一般是不會再與管理者辯駁。如此一來,既有效果又節省了時間。
在這裏,向管理者簡單介紹兩種講道理的技巧。
1.聲東擊西
春秋末期,齊國國君齊景公酷愛狩獵,在宮中養了許多獵犬和獵鷹。一次,負責飼養獵鷹的人無意放走了一隻。齊景公知道後非常生氣,要治養鷹的人死罪。
當時,晏子正在一旁,為了阻止齊景公,他趕緊說道:“一定不能輕饒此人,他至少犯了三條大罪,哪能就這樣輕易殺了呢?等我公布他的罪狀後再處死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