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做一個寬容大度彰顯胸懷的領導者(1)(1 / 3)

管理者要學會懂得寬容

L·W·波特提出“波特定律”:總盯著下屬的失誤,是一個領導者的最大失誤。在管理中,領導者要學會寬容下屬的錯誤,在批評同時不忘肯定部下的功績。懂得如何顧全部下麵子的管理者不僅會使批評產生預期的效果,而且還能得到部下的大力擁戴。

在工作中,我們會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有了一些權力和地位後,就橫行霸道,聽不進去別人的勸告,為一點蠅頭小利而費盡腦筋。而到最後,他們卻並沒有在高位上停留多久。

馬爾辛利剛任美國總統時,他指派某人做稅務部部長,當時有許多政客反對此人,他們派遣代表前往總統府進謁馬爾辛利,要求他說明委任此人的理由。派去的代表是一位身材矮小的國會議員,他脾氣暴躁,說話粗聲粗氣,開口就把總統大罵了一番。馬爾辛利卻不吭一聲,任憑他聲嘶力竭地罵著,等他停下來了才和氣地說:“你講完了,怒氣該可以平息了吧?照理說你是沒有權利來這樣責問我的,不過我還是願意詳細地給你解釋。”

幾句話說得那位議員羞慚萬分。但總統不等他表示歉意,就和顏悅色地對他說:“其實也不能怪你,因為我想任何不明真相的人,都會對這件事很生氣。”接著,他便把理由一一解釋清楚。

其實,不用馬爾辛利再解釋什麼,那位議員就已經被總統的氣度所折服,他心裏很懊悔,不應該用這樣惡劣的態度來責備一位和善的總統。因此,當他回去向同伴們彙報時,隻是說:“我記不清總統的全部解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總統的選擇並沒有錯。”

做領導要懂得寬容,要學會寬容。如果馬爾辛利也一樣大發脾氣,那無疑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反而可能會使矛盾激化。欲製服一個大發脾氣的人,再沒有比“忍氣吞聲”更具妙處的了。古人說:“忍氣饒人禍自消。”要想處理好人際關係,減少行事中的障礙,退讓忍耐是必不可少的。

記得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個老禪師,有一天晚上,在院裏散步,發現牆角放著一把椅子,便猜定是哪個幼僧違規越牆去俗世放蕩,就把椅子挪走,自己蹲在那裏。過了老半天,果然有一個小和尚翻牆而入,恰巧踩在老禪師的脊背上。當小和尚發覺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老禪師。不禁驚慌失措,呆若木雞。出乎意料的是老禪師不但沒有訓斥他,反而很平和的對他說:“夜深天涼,是不是要多穿一件衣服?”老禪師的寬容,不僅讓小和尚無地自容,而且也影響了其他弟子。從這以後,再也沒有人紅杏出牆了。

在工作中,有的老板卻不能像老禪師那樣對待身邊的人那樣寬容,常對一些小事情不是吹胡子就是瞪眼睛,甚至對做錯了點事情的部下更是不能饒恕,對有缺點的人,特別是與和自己意見相反的人,重者給穿小鞋,輕者給緊鞋帶,結果不僅給對方弄得心情鬱悶,怨氣衝天,而且也給自己搞的神經緊張,疲憊不堪。甚至留不住人才,讓優秀的人才、貼心的員工離自己而去,久而久之,小問題釀成了大矛盾,你來我往,頻繁出招,最後非弄個以兩敗俱傷而告終不可。變成孤家寡人,這樣長久下去,企業不敗才是怪事!

其實,對待自己的部下、員工、做錯點事情,或者對一些自己看不慣的事,隻要給予一顆寬容的心,一個包容的胸懷,一切矛盾、誤會都能偃旗息鼓、煙消雲散,出現柳暗花明、海闊天空的轉機。

管理箴言

1.作為管理者必須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寬容是企業老板給予員工最大的關心。

2.寬宏大量是一種美德,尤其對於一個身居高位的管理者來說,心胸是否寬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是否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進而影響他在下屬心目中的地位。

3.寬容是一種智慧,學會寬容就是學會了管人,學會寬容就是學會了管理。管理一定要學會寬容,寬容是管理的一門必修課。

有大度量就有大格局

古人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意思是說,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寬容指的是寬厚和容忍,原諒和不計較他人。寬容是一種美德,管理工作需要寬容,管理者要學會“寬以待人”。

人們常說:“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裏可撐船。”有大度量方可擁有大格局。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不斷地和人打交道,不論是朋友還是同事,或者是客戶和競爭對手,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個性、愛好和生活方式,生長環境不同,受的教育程度不同,生活習慣也不相同,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同一個節拍,也不可能都隨順我們的心意。如果因為看不慣哪個人,就與他斷絕一切往來,那用不了多久就會成了孤家寡人了。

學會寬容,是成就事業的需要。領導者寬容,可以使近者悅,遠者來,集賢聚才,成就事業。可以這樣說,寬容是一種品格,一種境界。領導者要寬容別人,有時就得委屈自己。但是,人並非天生就是聖人,要養成寬容的品格,就要從小事做起,在小事上不苛求別人。尊重別人,也就是尊重了你自己。

三國時那個在政治上頗不得誌的曹植,卻說出了一番富含哲理的話:“天稱其高者,以無不覆;地稱其廣者,以無不載;日月稱其明者,以無不照;江海稱其大者,以無不容。”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有恢宏的氣度,自古至今皆然。據《宋稗類鈔》記載,呂蒙正初入朝堂時,有一朝士指著他說:“這小子也參政?”呂蒙正裝著沒聽見。而與呂蒙正同列的人卻幾次讓呂蒙正追問那個人是誰,呂蒙正不允,說:“若知其姓名,怕以後不能忘記,所以還是不問的好。”呂蒙正後來終於成為北宋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