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煸草頭的小手筋
食尚
作者:周彤
懂上海方言,往往是本幫菜入門的第一步。比如“地栗”就是荸薺、“落蘇”就是茄子、“草頭”就是苜蓿。
說起草頭,不得不提一提它的前世。直到改革開放以前,這種雜生於田間的蔬菜還與薺菜、馬蘭頭、蔞蒿(即蘆蒿)、馬齒莧、魚腥草、鴨兒芹、蘿卜纓、番薯葉等一起被人們視為野菜。這些吃起來口感與味道多少有些“不同尋常”的野菜,大多被那個年代的人們用來喂豬。不過風水輪流轉,從前不少喂豬的野菜,如今反而成了人們餐桌上的寶,比如本幫名菜“生煸草頭”。
你可能會感到奇怪,生煸草頭是多麼好吃的一道時蔬啊,以前人們為什麼傻到要拿草頭去喂豬呢?
這一點並不奇怪,在以前的人們看來,草頭有個最大的壞處,那就是“刮油”,如果炒來吃,非得放好多油不可,要不然口感太糙,難以下咽。這種野菜在什麼都要憑票供應的年代,當然不是會過日子的人吃的。
不過話說回來,草頭這個最大的“壞處”,如今居然搖身一變,成了最大的“好處”了,天天愁著如何瘦身的人們忽然發現:哇,原來草頭還是個減肥食材啊?
生煸草頭的原型就是炒草頭。它在上海農村裏的唯一使命是墊在紅燒肉、紅燒大腸(或圈子)這種油比較多的菜下麵,那會兒的炒草頭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配角。
從炒草頭到生煸草頭,草頭完成了從配角到主角的命運變化。而這個變化過程,差不多與本幫菜逐漸走向成熟是同步的。
菜譜上是這樣記載“生煸草頭”的烹飪工藝的:
1. 將草頭(苜蓿)去老梗、敗葉,選有三片葉子的嫩頭部分,用水洗淨,瀝幹;
2. 炒鍋上火,經滑鍋後,加入豬油,燒至九成熱時,放入草頭、精鹽,旺火急煸,用鐵勺不斷推拌煸散,連續顛翻,使草頭受熱均勻;
3. 加入白糖、味精、醬油和高粱酒,炒至草頭柔軟碧綠即出鍋,平攤在盤內即成。
看上去似乎挺簡單的,但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廚房經驗,悶著頭照著菜譜上說的去做,炒出來以後往往會成了一碗“草頭湯”。
這份菜譜寫的當然是對的,但人們所不知道的是,菜譜上往往是藏著掖著許多小秘密的,如果你不弄懂這些小秘密,你不可能把這道菜做到“軟糯爽口、香濃醇厚”的地步。
生煸草頭的第一步,就是選材。
上海人之所以把苜蓿俗稱為“草頭”是有原因的,苜蓿的最佳食用部位,就是最上麵的三片小小的葉子。所以,民間往往也把入菜的苜蓿稱為“三葉草”,也就是“草頭”。
草頭最嫩的時節當數春天,其次是晚秋,天氣不算太冷,也不算太熱的時候。這是因為如果天氣太寒冷,苜蓿還沒長出嫩葉就被凍壞了,而如果太熱,苜蓿的長勢太好,纖維質就會老化。春秋之時,才是它最適宜的生長時期。
草頭要看質地,當然是越嫩越好,足夠嫩的草頭是不用摘出上麵三片葉子的,但如果掐上去已經覺得老了,那就得費工費料地去掐那三片嫩葉了。
41 食品與生活 2015-01
菜譜上的第一句話,其實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接下來的操作步驟,才算是真正的考驗。
所謂“生煸”,是本幫菜擅用的一種烹飪技法。在生燒草魚豆腐、生炒甲魚、生爆鱔片以及生煸草頭這類菜式中,“生”的意思往往就是旺火速成。不理解這一點,就不能很好地掌握這一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