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低碳發展對我國煉油產業布局影響研究(2 / 3)

(三)我國煉油產業現有布局與各地區低碳發展之間的矛盾

我國現有煉油產業布局主要以滿足市場需求為重點。以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例,它轉變為今天我國最大的煉油產業集聚區並非偶然。該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各類煉油產品的市場需求很大;地理位置優越,沿海岸線建造了多個現代化港口,大型油輪停靠於此十分方便;煉油廠集聚於這些港口周圍則能夠快速獲得原料——進口原油,從而縮短物流環節,節省運輸費用。為滿足該地區連年增加的成品油需求,經開發建設,現已打造出規模全國第一的長江三角洲煉化基地,覆蓋上海、南京、寧波、鎮海等大型企業。其次是泛珠江三角洲煉化基地和環渤海灣煉化基地,前者包括茂名、廣州、惠州、泉州、欽州、湄州等煉化企業,後者包括大連、燕山、天津、曹妃甸、青島等煉化企業。這三大煉化一體化基地依托市場需求強勁、沿海運輸條件優越、水資源豐富等優勢,承擔了全國一次加工70%左右的任務。

但是,這三大基地的環保壓力日益沉重,以長三角最為突出。多年粗放式的增長嚴重破壞了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生態環境,空氣質量明顯下降,當地百姓健康和日常生活受其影響的新聞經常見諸報端。環渤海灣煉油產業的發展空間也在逐漸縮小,天津市入圍低碳試點城市後,該地區低碳意識和低碳措施將會不斷增強。由於我國能源使用效率低於國際平均水平,經濟越發達的地區消耗能源數量越大,汙染嚴重,因此,經濟越發達的地區環境質量越差。“兩洲一灣”都是人口密度和流動性極高的地區,經濟地位突出,社會影響廣泛,它們的生態安全關係到今後長遠發展的戰略問題,因此需要鼓勵低碳發展,改善生存條件,並且是一項迫切而長期的任務。相對而言,泛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生態環境稍好於其它兩個地區,低碳壓力比較小,煉油產業尚有一定擴大規模的空間。

華北地區的市場上雖然有相當數量的成品油需求,不過受益於東北成品油和環渤海灣成品油的供應,該地區沒有擴大煉能的迫切要求。近年來,該地區生態環境質量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華北地區在我國的政治、經濟地位極其重要,其環境安全應得到優先保障,因此綜合來講,該地區煉油產業發展空間較小。

相比之下,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雖然擁有多個大型油田,但本地煉油市場容量有限,產能增長缺乏推動力,產品大多向外輸送到其他地區。在東北地區,遼寧省煉油產業與低碳經濟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因為遼寧本身的重化工業比例極高,其最終能源消費總量中,工業耗能超過80%,其中冶金、石化和電力3個部門耗能又占全部工業耗能的77.8%。作為老工業基地,遼寧的汙染事故不時發生,生態環保和建設任務相當艱巨,低碳轉型刻不容緩,不適宜建設新煉廠。西北地區本身生態條件較差,水資源貧乏,各方麵都不具備大規模新建煉油設施的條件。

目前,西南地區成品油供需缺口很大,需要西北地區長途輸送,待彭州千萬噸煉油廠投入使用後,供應緊張的局麵將會大大緩解。中緬原油管道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原油來源的後顧之憂。西南地區自然資源豐富,環境條件優越,相對其它地區而言,低碳發展的壓力較小。因此,以滿足當地需求為目的建設一定規模的煉油產能,能夠有效改變該地區成品油供給嚴重不足的局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三、我國煉油產業布局低碳化對策

基於以上分析,我國煉油產業應著眼於未來,順應低碳發展趨勢,對產業布局進行低碳化調整。

(一)做強做細“兩洲一灣”,盡快鋪設成品油輸送管網

縱觀煉油產業全國分布現狀,相對而言,泛珠江三角洲地區增加產能的空間更大,“十二五”期間的新布點大型煉油項目應主要設置在這裏。繼廣西欽州煉化後,在該地區集中布點更多千萬噸以上煉油生產裝備,平衡周邊地區需求缺口,緩解其他地區生態矛盾。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煉油產業相對成熟,考慮到該地區環境負荷已經超載,因此不再布點新煉廠,而是在現有設施基礎上適度擴大規模,提高精細加工能力,升級產品結構。環渤海灣地區與長江三角洲類似,應在保持現有煉廠數量不變的前提下,追求規模效益,挖掘高端市場潛力。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由於市場容量有限,既不宜新增煉廠,也不宜激進擴能,僅在區域內小規模煉油裝置成批關停的前提下,允許綜合實力強的大型煉化企業穩步開展改擴建工程。西南地區繼續彭州煉化的建設,並繼續關停小煉油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