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持地區間成品油供需平衡,滿足華北、西南、中南等地區缺口,應盡快完善成品油輸送管網和配套設施建設,籌集資源投入建設大西南成品油調運管線、新疆成品油出疆管線、東北成品油入關管線、華東通往華中的成品油調運管線等重要工程。借鑒國際油氣輸送先進經驗,逐步形成覆蓋主要煉化企業,東西銜接、南北貫通,國內原油、進口原油和成品油靈活調節的管道輸送網絡,統籌規劃煉油產業布局與輸送管網承載力。
(二)設置區域低碳壁壘,嚴防整體產能過剩風險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規劃新布點大型煉油項目13個,預計到2015年全國煉油產能超過8億t/a,但需求僅5.8億t/a,產能嚴重過剩,應當停止繼續建設。為此,應實事求是地評價新項目的汙染水平,結合所在區域的生態環境現狀,設置嚴格的低碳經濟技術指標作為本產業進入壁壘,頒布行之有效的碳排放考核指標管理條例,明確要求煉油企業承擔控製排放的成本;另一方麵,借助嚴格的低碳管理措施來否定不合理建設,防止高能耗項目紮堆,避免產能過剩、浪費資源的後果。
(三)關停地方小煉油廠,嚴格控製產業秩序
由於地方政府片麵追求GDP,生態保護工作總是給重工業項目讓路,導致地方小煉油廠數量劇增,這一現象在山東、陝西尤其突出。地方小煉油廠的主要問題是技術水平低,裝置負荷率低,能耗物耗居高不下,環保和油品質量不達標。更值得擔憂的是地方小煉油廠的大量散布幹擾了成品油市場的穩定供應,扮演油品供需“放大器”的角色。從低碳角度來看,地方小煉油廠環境汙染問題非常嚴重,影響我國煉油產業整體實力的提升。實際上,目前我國大型煉化項目的節能減排工作已經做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並不是人們所想象的“汙染大戶”,真正汙染、排放嚴重的多是小煉油廠。因此,關停數量過多的地方小煉油廠,集中資源開發單套裝置規模超過千萬噸/年的煉化一體化項目,不僅能夠獲得更高效的產出,節省投資成本,而且便於運用節能設備,能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可以輕鬆解決小煉油廠無能為力的節能減排難題。參照國際煉油產業發展經驗來看,國家政策法規及環保要求對小煉油廠的生存影響至深:嚴格的環境保護法律和產品質量法規增加了煉廠成本、減少利潤,使本身實力較弱的小煉油廠主動關停。考慮到我國低碳發展決心堅定,低碳法規的出台僅僅是時間問題,盡早關停小煉油廠實際上是具有先見之明的手段。
(四)加緊構建區域性低碳考核指標體係
我國能源結構特點是煤炭比重大,導致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因此目前整體低碳發展工作主要是以減少能源使用量、提高能效來促進減排,通過樹立節能理念、安裝節能設備、有效建立能源管理製度等措施達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目的。由於低碳發展容易導致經濟增長放緩,減少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因此在煉油項目建設過程中,地方的環保監管難以執行到位。建議對各地區實行控製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責任製,督促地方以行動落實環保工作,不斷提升管理水平,間接幫助煉油產業協調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結語
未來較長時期,我國將一直處於工業化中期加速發展、工業化與城鎮化同時進行階段,成品油需求持續增加,能源消耗快速增長。若繼續高碳經濟模式,溫室氣體排放將引發一係列政治、經濟、外交方麵的嚴重後果,低碳轉型迫在眉睫。筆者從低碳發展角度出發,分析我國各地區新出台的低碳政策對現有煉油產業布局構成的挑戰。研究發現,長三角和環渤海灣地區盡管市場廣闊,但生態環保壓力最大,不適合大規模擴充產能;華北地區的環境約束也將逐漸顯現製約作用;東北地區作為多年老工業基地,遺留的環保問題非常嚴重,即使原油供應比較充足,也不適宜新建煉油廠;西北地區自然環境比較惡劣,水資源和市場容量限製是不宜在此大規模開發煉油項目的原因;相對而言,西南地區低碳發展對煉油產業的約束較小,且市場缺口很大,具備布局新煉廠的有利條件;泛珠三角洲大型煉化一體化基地盡管承受著一定環保壓力,但仍存在繼續發展的空間。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有針對性地調整煉油產業布局,為產業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在保證經濟效益前提下穩步實施低碳發展戰略。
(作者單位:1.西南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內蒙古科技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