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保護基本草原和基本農田的力度不一樣
呼倫貝爾草原麵積1.21億畝,是我國目前保護最好的草原。陳旗草原更是這一區域的典型草原,它與大興安嶺天然林共同構成了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呼倫貝爾草原的保護對維護國家特別是我國北方地區的生態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在 2007年、2000年 視察內蒙古時分別指出:“一定要保護好大興安嶺這片綠色林海和內蒙古這片大草原”、 “保護呼倫貝爾草原急需采取切實措施”。但實際落實當中仍然存在重視農業(種植業),輕視畜牧業的現象,尤其是草原畜牧業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從而出現基本草牧場和基本農田征用、賠償、投資標準等的巨大差距。
(三)農產品和畜產品保護政策不一樣
目前很多農產品都有國家出台的最低保護價,而且如果遭受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也有各類農業保險資金降低損失。相對來看,畜產品既沒有最低保護價,也沒有太多的保險,在遭受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死掉大批牲畜時,牧民無法抗拒,損失慘重。近幾年雖然奶牛實行保險製度,但因牧民配套的資金額度較高,也沒得到普及。
(四)國家補貼起始年限及覆蓋麵不一樣
從2002年開始,國家開始對農民進行各項補貼,從2006年後補貼額度明顯加大。牧民從2006年才享受到國家的補貼。以2008年為例,呼倫貝爾市共得到國家政策性補貼資金7.50億元,其中農民享受的人均政策性收入是900元,牧民政策性補貼人均僅為67元,牧民政策性補貼比農民人均少833元,陳旗的情況也大致如此。
對農民的補貼,所有種地農民都能享受到,受益麵大。對牧民的補貼全部以項目形式發放給牧民,享受補貼牧民範圍小,不是所有的牧民受益。
四、扶持“三牧”政策建議
(一)繼續加大牧區各項補貼力度
研究草原牧區和牧民的生產生活特點,加大各項補貼投入,擴大覆蓋麵,加強保護草原生態力度,製定畜產品最低保護價,牧民收入穩步提升。在強製執行“草畜平衡”製度的前提下,國家應出台相關的草原補償政策,製定長效機製,補足牧民因保護生態而失去的經濟利益,確保牧民的利益不受損失。補償時可按不同類型草場畝產值測算,采取公益林補貼或退耕還林項目補貼辦法另行製定標準和補貼年限來操作。加大良種補貼力度,恢複後備母牛補貼,帶動養畜戶養良種畜積極性,促進畜牧業提質提效,增加牧民收入。
(二)加快牧區人口轉移
測算好草地生態容量,確定應轉移出來的牧民後,國家應製定牧區範圍內可通用的統一優惠政策並拿出一部分經費作為補貼用於牧戶進城從事二、三產業及在城鎮安家落戶,並提供養老保險、合作醫療、就業培訓等方麵的政策。
(三)加大牧區社區建設
留守在牧區的牧民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標準和要求,規劃好中長期發展目標,因地製宜地製定好年度實施方案,按照又好又快的要求作好每件事,為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生態良好”目標而努力奮鬥。這一方麵,國家應加大資金投入,逐項解決好僅依靠地方財政難以解決的問題。應加大草原畜牧業基礎設施投入(棚舍、水利、交通等),提高抗自然災害能力。
(四)拓寬牧民增收渠道
采取各種方式,擴大牧民培訓範圍,加大培訓力度,使牧民認清當前“三牧” 工作麵臨的形勢,積極參加科學實用技術和就業培訓,提高自身素質,掌握多門技術技能,增強上崗就業能力,盡量往二、三產業發展,讓牧民享受城市文明和發展成果,提高其收入,改善其生活。
(五)加大宣傳引導工作
為確保草原的可持續發展,充分調動廣大牧民草原保護的積極性,增強牧民的主人翁意識,實現生態好轉、牧區發展、牧民增收的目標,增加投入,大力推廣大劃區輪牧,使草原得到休養生息的時間,努力實現草原地區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應盡快製定並實施超載減畜補貼、草場改良補貼、劃區輪牧補貼等政策,合理確定補貼標準,對實施禁牧、休牧、劃區輪牧的牧民實行直接補貼。
(作者單位:內蒙古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