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巴爾虎旗“三牧”扶持政策調研報告(1 / 2)

調查歸來

作者:包思勤 畢力格

陳巴爾虎旗是以草原畜牧業為主體經濟的牧業旗,也是國家草地畜產品生產基地之一,畜牧業生產是牧民收入主要來源。但是,隨著畜牧業規模擴大,與保護草原生態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響牧民持續增收和區域生態安全建設。西部大開發以來,國家不斷加大草原生態建設投入和畜牧業補貼力度,對緩解草原生態退化、改善牧民生產條件起到一定作用,但生態保護與畜牧業發展的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需要國家對牧區生態保護、牧業發展、牧民生活改善等方麵給予更多的扶持。

一、基本情況

全旗總土地麵積174.75萬公頃,草原麵積占 87%,可利用草原麵積占90.7%。根據2006年草原資源調查的結果,陳巴爾虎旗暖季適宜載畜量為1779229綿羊單位。冷季適宜載畜量為1005287綿羊單位,與實際統計比較,暖季和冷季牲畜基本不超載,但出現了草原局部退化沙化現象。

2010年,全旗牧業年度牲畜總數達87萬頭隻。其中奶牛8萬頭,肉牛6萬頭,肉羊72萬隻,牛奶產量23萬噸,肉產量1.7萬噸,飼草產量達到24.6億公斤,牧業產值達6.71億元。但由於全旗畜牧業產業結構受曆史因素影響,存在不合理性,牧民飼養管理水平落後,牲畜單產較低,牧民居住分散,畜產品市場秩序混亂,阻礙了全旗畜牧業健康穩定發展。

2010年,全旗共有牧戶2294戶。牧民人均收入為9435元,比2009年增加了837元,增長率為11.6%。牧戶共有勞動力520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為5127人,占98.56%,牧民收入主要來自於畜牧業,畜牧業占收入比重為93.6%,其他收入占收入比重為6.4%。

二、製約牧區和牧民發展的主要矛盾和根本性問題

陳巴爾虎旗畜牧業和牧區發展形勢麵臨的一些薄弱環節和突出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在一定程度上製約著牧業和牧區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存在著急需解決的一些問題。

(一)生態保護與畜牧業發展的矛盾突出

為了實現既提高牧民收入又要改善生態環境的雙贏目標,嚴格實行了禁牧製度,但牧民飼養的牲畜頭數減少了,所能出欄銷售的數量也隨之減少,牧民收入難以持續增長。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不能達到統一。

(二)畜牧業發展水平低

畜牧業產業化水平不高,雖然製定和實施了優惠政策,同時地方財政拿出一部分資金用在提質提效等方麵,鼓勵牧民向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努力,但是投入力度不夠,無法根本解決問題。

(三)牧民持續穩定增收難度大

牧民增收渠道較窄,人均收入水平不高,而且因地理位置、居住條件、生產方式、生活習慣等原因,各項支出很高,收支差距越來越大。轉移進城牧民自身文化素質低、 就業技術技能不高,就業門路狹窄,增收難度大。

(四)牧區基礎設施建設緩慢

牧區水利投入少,居住分散,水位低,人畜飲水問題很難解決。社會公共服務水平不高,新牧區建設規劃滯後和投入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總之,陳旗牧業弱質、牧民弱勢、牧區落後的整體麵貌尚未得到根本改變,發展現代畜牧業,加快建設新農村新牧區,實現全麵小康社會任重而道遠。

三、國家對三牧扶持政策執行情況

(一)農民和牧民享受到的國家政策性補貼不對稱

目前,國家在農業上的政策性補貼主要有良種補貼、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農藥、化肥、種子、柴油等)、大型農機具補貼、優質奶牛和肉羊補貼、能繁母豬補貼等。

從牧區來說,牧民隻享受到農機購置、優質奶牛、生豬、肉羊補貼。以2008年為例,呼倫貝爾市共得到國家政策性補貼資金7.50億元,其中農民享受的人均政策性收入是900元,牧民政策性補貼人均僅為67元,牧民政策性補貼比農民人均少833元。陳旗的情況也大致如此。牧民獲取的補貼與農民不對稱,不僅影響到牧民的收入,更影響到廣大牧民的情緒,認為在政策的設計上重視農民不重視牧民,有一些抵觸情緒。

能繁母豬3項補貼。由於牧區牧民很少購置大型農機具、主要飼養牛馬羊很少養豬,這3項補貼的額度所占的比重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