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觀察
作者:尉強
今年以來,內蒙古物價與全國各省市一樣呈現出持續上漲態勢。除食品、蔬菜、食用油及食糖等副食品價格的大幅上漲外,自來水漲價、天然氣漲價、城市出租車價格調整……總之,幾乎無一不漲。漲價風潮此起彼伏,且愈演愈烈,嚴重刺激著老百姓敏感的消費神經,引發了老百姓的焦慮擔憂情緒。麵對物價上漲,人民群眾意見反響很大,根本原因歸於我們還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百姓本身還沒有富裕卻遭遇通脹,導致群眾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生活水平下降。而最大的問題是:每一次物價上漲都能很快被終端市場接受並反映出來,但能漲不能跌已經成為部分終端市場的“通病”。各類物價指數一路上漲成為今年經濟運行中最引人關注的問題。雖然對於物價漲幅較高有多種解釋,但物價與百姓的生活確是息息相關。難解的物價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上升為民生問題,影響到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一、飛漲的物價,棘手的困境
大多數城鎮低收入人群,一方麵在承受漲價的巨大壓力,另一方麵卻是收入增長難。沉重的生活壓力,讓他們倍感煎熬,牢騷滿腹。更為嚴重的是物價的持續上漲,使部分中低層白領生活質量開始下降,物價敏感人群呈現擴大化趨勢,並呈現出兩大特點:1.敏感群體由低收入者向中低層白領蔓延;2.物價持續上漲使消費受抑製群體由生存型向發展型擴展。物價水平持續上漲對居民生活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3個方麵:1.持續且逐月擴大的負利率,使居民財產嚴重縮水;2.物價高企導致低收入階層生活水平下降;3.農村牧區物價漲幅高於城市,農牧民消費雪上加霜。
物價飛漲影響到居民日常生活具體體現,如:我區普通老百姓或居民幾年前還不知CPI為何物,但經曆了2010年後,他們已知道隻要是CPI上漲,就意味口袋裏的錢越來越不值錢了。除了被迫購買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外,額外的支出幾乎不敢計劃。為了盡可能地減少日常生活成本,老百姓普遍每天都要輾轉自家附近的各大菜市場和超市,貨比三家後才“下手”。
國家統計局今春發布的數據顯示,“高燒不退”的食品價格依然是支撐CPI攀升的主要因素。國家統計局此前發布的50個城市主要食品平均價格變動數據顯示,29種食品價格除了個別品種略有下降外,絕大多數品種價格繼續上漲。其實這些枯燥籠統的統計數字早已具體化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最直觀的感覺是從“菜籃子”到“米袋子”,從“氣壇子”到“油瓶子”,從“穿的”到“抹的”,從“吃的”到“坐的”,各種商品的價格都看漲。
農村牧區物價漲幅高於城市是今年物價變動最鮮明的特征。長期以來,農牧民收入水平低下嚴重製約了農牧民消費的增長。今年在中央一號文件和各項扶持農業發展政策的作用下,農牧民收入狀況明顯改善。但是,收入增加了,農牧民消費並未大幅增長,農牧民微薄的收入難以承受物價的高增長,是其消費需求沒有較快增長的主要原因。農牧民家底薄,承受能力差,物價水平大幅上漲,將在相當程度上抑製消費的增長。
不僅如此,一些自認為消費能力很強的年輕人也在物價上漲麵前減少了他們“大手大腳”的消費。青年說,以前都是下館子吃飯,省事又氣派,但現在在外麵吃飯太貴了,所以在家做飯的次數多了起來。物價上漲使一些青年人改變了觀念,拿起食譜學會了做飯,不僅學會烹調,省錢不說,同時認識到食譜上的科學指導能使人更加健康。麵對目前的物價上漲壓力,不少人已開始注意形成科學的生活、消費習慣,當然這是從積極的方麵看。以上列舉這些因物價上漲出現的現象隻是比較突出,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