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內蒙古服務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偏低,發展水平亟待提高
2008年在全國31個省市中,內蒙古GDP、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排名都是16位,而第三產業產值比重、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卻分別排在27位和20位。從近年來看,內蒙古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增速下降,比重更是呈現下降趨勢。201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僅為36.1%,為“十一五”時期最低水平, 第三產業增加值總量居全國各省區市的第14位,與全國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發展仍然處於劣勢。
(二)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
一是傳統服務業發展質量有待提高。目前,以交通運輸業、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等為代表的傳統服務行業仍是支撐內蒙古第三產業發展的主導力量。但是,內蒙古傳統服務業仍然存在粗放式發展問題突出,經營方式有待進一步轉變,行業布局需要不斷調整優化。開拓新興市場和提高市場競爭力緊迫感不強,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與發達省市存在著較大差距。二是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發展緩慢。長期以來,內蒙古經濟發展處於工業拉動型,以現代物流業、信息產業、文化產業、體育產業、金融業、教育、租賃、商務和居民服務等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產業基礎相對薄弱,上述行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進一步發展的潛力非常巨大。三是房地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減弱。近幾年受宏觀經濟形勢及房地產整體行業景氣下滑等因素影響,全區房地產投資增速大幅回落。2009年,全區房地產投資增長9.6%,增幅比上年回落了39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麵積增長2.8%,增幅比上年回落了12個百分點。全年內蒙古房地產業增加值僅比上年增長4.5%,對全區第三產業增長的貢獻明顯減弱。另一方麵,由於近年來內蒙古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住房需求快速增長,但與此相對應的是,市場可提供的保障性經濟適用住房供給不足,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商品房銷售價格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區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城鎮化發展不足,削弱需求基礎
由於大多數服務品的生產和消費在時間和空間難以分離,因此服務業發展具有集聚性的特點,隻有在人口集聚達到一定規模,才有利於服務業發展。2009年全區城鎮人口比重為53.4%,雖高於全國6.8個百分點。但因我區城市規模普遍偏小,城市間距離較遠,一些地級和縣級城市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多元化發展不足,積聚效應不強,對第三產業發展帶動力不夠。
(四)居民收入水平偏低,與經濟增長不同步,對消費的拉動能力不強
2010年,內蒙古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98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5530元,分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411元和389元,分別比上年實際增長11.7%和12%,均低於全區GDP14.9%的增速。全區“十一五”時期GDP年均增長17.6%,比“十五”時期快0.5個百分點。而我區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年均增長14.1%和13.1%,遠低於GDP增長速度,與我區GDP發展水平不相匹配。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偏低,對服務的消費需求有限。2009年,我區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用於醫療保健、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方麵的支出比重僅為32.8%,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服務支出比重僅為25.9%;再加上,目前居民儲蓄意願仍就很強,住房、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支出預期較高,啟動消費難度較大,一定程度上抑製了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五)投入相對不足
“十一五”時期,全區第三產業累計完成投資12461.35億元,第三產業投資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41.6%,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2.1個百分點,低於廣東、江蘇和浙江等東部發達省份的服務業投資比重。服務業人才短缺。目前我區服務業從業人員的素質遠不能適應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需要,人才特別是中高級人才短缺已成為發展瓶頸,金融、物流、旅遊、外包等高端人才引不進、留不住,傳統服務業對人才吸引力不強,嚴重製約了我區服務業發展。
(六)服務業的市場化、社會化和產業化程度低
一是服務業的市場化程度低。首先表現為壟斷過度,競爭不足。服務業的行政管理色彩重,行業準入限製多,抑製了服務業的發展,使一部分潛在的服務業需求不能得到實現。目前除商業、餐飲業、運輸業中的公路運輸等傳統產業市場化程度比較高以外,金融、保險、電訊、運輸中的鐵路和航空運輸、教育、衛生、文化、信息媒體,還基本處於壟斷經營、管製經營、限製經營的狀態,對非國有資本和外資的限製尤其嚴格。其次,服務業投資基本上以國家為主。由於市場限製經營,一些本來可以產業化經營、商業化運作的服務領域,都被當作公益性、福利性的社會事業來辦。此外,服務業經濟成分單一。絕大多數行業國有企業仍占據主體地位,甚至絕對主體地位,其比例大大高於工業。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在服務業領域遠未形成。最後,服務業多數產品的價格由政府指定和管理,市場決定的能力差。
二是消費品和服務項目的社會化、商品化程度低。企業辦社會,在生產過程中建立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生產服務和保障體係;大多數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普遍建立了自我服務的生活保障體係。目前,除食品、衣著、耐用消費品、住房等基本實行商品化外,文化教育、醫療保健等尚未完全走上商品化軌道,從而製約了消費結構的轉變,割裂了巨大的市場消費需求潛力與現有供給能力之間的聯係。
三、“十二五”時期內蒙古服務業發展的思路和今年的主要工作
“十二五”時期服務業發展的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服務業發展全局,堅持市場化、產業化和社會化的發展方向,堅持以擴大總量、優化結構、增速提質、發展現代服務業為主線,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積極發展消費性服務業和農村服務業,推動服務業集中、積聚和集約發展,著力推動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競爭力提升和結構優化,加快形成適應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服務業體係,全麵提高服務業發展質量和水平,加快服務業跨越發展。
根據上述服務業發展的思路,重點發展三個方麵:
(一)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圍繞社會化服務、專業化分工,促進服務業與製造業、現代農業等融合發展。以引進為主,引進與培育相結合,構建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一體化發展的金融體係。支持呼和浩特打造區域金融中心,發揮金融服務優勢,增強區域中心城市金融服務功能。積極推進資本市場發展。支持發展各類保險機構,拓展資產保險市場,提升保險信用。加快提升物流業專業化、信息化、社會化和規模化水平。以呼和浩特、包頭全國性物流節點城市和一批區域節點城市為重點,建設一批重要物流通道、大型物流設施、物流信息網絡平台和現代物流園區。按照集團化發展、連鎖化經營、智能化管理的模式,培育一批第三方大型物流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