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蒙古“十一五”時期服務業發展狀況及今後的發展思路(1 / 3)

宏觀論壇

作者:包利軍 李赫赫

“十一五”以來, 全區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強化服務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按照建設經濟文化大區要求,堅持積極作為、科學務實的工作基調,把發展服務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重點和主要經濟增長點,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扶持措施,服務業穩步發展。在提升經濟水平、優化經濟結構、增強服務功能、促進經濟轉型等方麵成效顯著,為國民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十一五”時期內蒙古服務業發展基本情況

(一)經濟總量不斷擴大,質量效益顯著提升

我區服務業增加值由2005年的1542.26億元(現價,下同)增加到2010年的4209.02億元,年均遞增15.0%,快於同期全國服務業年平均增長速度。2010年我區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36.1%,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29.3%;服務業實現稅收542.42億元,比2005年增加327.62億元,占稅收總額的比重達到38.2%,服務領域日益成為地方增稅的重要來源。2010年全區服務業從業人員407.5萬人,占就業總人口的比重達34.4%,比2005年提高3.9個百分點;新增就業人員89.6萬人,占全區新增就業人員的62.4%。服務業正成為吸納勞動力的主要領域。

(二)內部結構逐步優化,服務功能日益完善

1.傳統服務業通過運用現代科技和經營方式得到鞏固和發展。

——運輸郵電業發展迅速。2010年我區運輸郵電業增加值達875.61億元,比2005年增加515.42億元,年均增長14.9 %,占服務業的比重達20.8%。2010年全區貨運量150041.29萬噸,比2005年增長1.05 倍。全區郵電業務總量675.43 億元,比2005年增加475.71億元,年均增長35.6%。全區固定及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2448萬戶,比2005年末增加1194萬戶,增長95.2%;新興的互聯網絡用戶達到1271.03萬戶,比2005年增長10.9倍。

——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穩步發展。2010年全區批發零售貿易、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分別為1051.96億元和332.24億元,比2005年分別增加713.84億元和192.13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4.5%和14.7%;其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32.9%,比2005年提高1.7個百分點。2010年全區社會消費零售總額達3337.3億元,比2005年增加1979.2億元,年均遞增19.7%。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十一五”時期,全區外貿進出口總額累計達到381.08億美元,比“十五”時期增長1.4倍。其中,出口143.19億美元,比“十五”時期增長86%。2010年進出口總額完成87.19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 68.9%,年平均遞增11.1%。但由於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未能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110億美元,年均增長16%以上的預期目標。“十一五”時期,累計外商直接投資129.1億美元,比“十五”時期增長4.1倍。2010年全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3.85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 13.4%。

2.現代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增長迅速。進入“十一五”時期以來,我區金融保險、房地產、科技服務、旅遊業、信息谘詢服務等新興現代服務業也在快速發展。

——金融保險業穩步發展。2010年全區金融業的增加值346.44億元,比2005增加278.92億元,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8.2 %,比2005年提高3.8個百分點。2010年末全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0278.69億元,比2005年增加6980.54億元,年均遞增25.5%;各項貸款餘額7919.47 億元,比2005年增加5330.9億元,年均遞增25.1%。保險事業不斷發展,服務領域逐步擴大。2010年全區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215.54億元,比2005年增長2.5倍,年均遞增28.8%。

——房地產業迅速發展壯大。2010年,全區房地產業完成增加值309.25億元,比2005年增加210.93億元,年均增長11.9%,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7.3 %,比2005年提高0.9個百分點。全區城鎮住宅竣工麵積由2005年的1241.76萬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2472.75萬平方米,增長99.1%。人均居住麵積城鎮居民由26.09平方米提高到2009年的30.34平方米;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居住麵積由19.7平方米提高到2009年的22.2平方米。

——教育、文化、廣播電影電視業等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2009年全區教育、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完成增加值259.1億元,比2005年增加142.29億元,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6.2%。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初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9.9%和106.26%;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37.14萬人,比2005年增長61.9%,年均遞增10.1 %。民族教育得到優先發展。廣播人口覆蓋率和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96.6%和95.38%,比2005年分別提高3.96個和5.23個百分點。

——休閑經濟如約而至,旅遊業蒸蒸日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業成為推動我區服務業發展的亮點。2010年全區入境旅遊人數142.8萬人次,國內旅遊人數4477.55萬人次,分別比2005年增加42.64萬人次和2415.55萬人次;全區旅遊總收入732.7億元,比2005年增長2.52倍,年均增長28.6%;其中國內旅遊收入年均增長30.98%。

(三)主體功能區戰略實施,區域發展特色逐步顯現

近年來,各盟市中服務業的區域發展特色正逐步顯現。其中,到2010年底,以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為主的呼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達到58.71%,居各盟市之首。以商貿流通業、現代物流業為主的包頭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達到43.2%。以特色旅遊、邊貿為主的呼倫貝爾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達到38.3%。以交通運輸業、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為主的鄂爾多斯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達到37.1% 。上述四個市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已占到全區第三產業增加值的70%以上。從2010年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看,鄂爾多斯市增長最快,達到16.5%,其次,興安盟、錫盟、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第三產業增速也高於全區12.1%的平均水平。

(四)第三產業投資規模逐步擴大,為持續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三產業中基礎設施和環境保護等服務項目建設投資力度加大,推動全區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2010年內蒙古第三產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069.70億元,比2005年增長2.71倍,年均增長30%,增速高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42.88億元,增長22.8%;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57.98億元,增長7.56%。

(五)發展環境進一步完善,非公有製經濟不斷壯大

近年來,自治區政府先後出台了一係列促進第三產業和非公有製經濟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極大地改善了內蒙古的發展環境。特別是2009年自治區財政廳、地方稅務局聯合下發了《關於調整內蒙古營業稅起征點政策的通知》,全區個體工商戶及其他個人按期繳納營業稅的起征點由3500元提高至5000元,促進了全區第三產業中非公有製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初步測算,2009年全區第三產業中非公有製經濟實現增加值1869.86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占全區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達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