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基於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開發性金融創新。開發性金融創新的意義在於它遵循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進行金融支持策略設計。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相容的經濟發展模式,它包括從企業層次廢物排放量最小化,到區域產業生態係統內企業間廢棄物的相互交換,再到整個社會產品消費過程中和消費過程後物質和能源的循環。在這三個層次中,區域循環經濟是開發性金融能夠首先介入並發揮組織增信優勢的層麵,它是比經濟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更高層次的產業布局。
根據國際實踐經驗,依靠市場行為自發形成區域循環經濟生態係統耗時較長,而依靠政府組織,則可以在較短時間內迅速建立。因此,在我國通過開發性金融的融資支持,可以實現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向區域循環經濟生態係統的迅速轉變。在該領域中,一方麵能夠利用開發性金融在支持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建設中積累的豐富經驗繼續發揮其業務優勢;另一方麵,又能夠發揮開發性金融的先鋒作用,解決當前我國日益嚴重的工業汙染和城市汙染,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四、開發性金融發展循環經濟的成功實踐
(一)烏梁素海濕地生態治理工程項目背景
烏梁素海位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境內,河套平原東段,湖泊麵積293平方公裏,庫容量3.2億立方米,是內蒙古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全國八大淡水湖泊之一,享有“塞外明珠”的美譽。它是全球範圍內幹旱草原及荒漠地區極為少見的大型多功能草型湖泊,是地球同一緯度最大的濕地,是我國北方地區重要的濕地生態屏障和鳥類棲息繁衍地。
20世紀以來,烏梁素海濕地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生態需水量嚴重短缺、湖泊內外汙染嚴重,沼澤化趨勢明顯、流域環境治理複雜,生態恢複極其困難,已嚴重危及到了地方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008年9月烏梁素海大麵積爆發黃苔,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關注與重視,溫家寶總理、李克強副總理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國家環境保護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加快開展烏梁素海水環境治理工作。
2011年,《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幹意見》中明確提出,“抓緊開展烏梁素海綜合治理,提高生態用水保障程度,嚴格控製汙染源。”
(二)開發性金融理念指導下的生態治理機製
針對烏梁素海濕地生態現狀,2009年,國家開發銀行主動與巴彥淖爾市政府和河套水務集團簽訂《規劃合作備忘錄》,建立了長期合作機製。雙方通過打造規劃合作平台,以規劃合作貸款的“融智”服務作為切入點,共同研究、編製《烏梁素海綜合治理規劃》,初步確定了“外源汙染減排、內源汙染治理、湖泊補水配套、清水產流機製、管理能力建設”的思路。
2010年以來,國家開發銀行積極跟蹤烏梁素海流域汙染減排工程、湖泊內源汙染治理與生境改善工程、湖泊補水配套工程、流域清水產流機製修複工程、湖泊及流域管理與能力建設工程等5大工程,並納入項目儲備庫進行培育開發,簡化評審流程,提供信貸支持。同時,國家開發銀行為河套水務集團提供財務顧問、債券承銷等一攬子直接融資服務,幫助其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增強現金流產生能力,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推動烏梁素海濕地生態治理工程順利實施。
(三)預期效益
1.經濟效益。烏梁素海濕地生態環境的改善不僅能夠提升周邊環境質量,優化生態和人居環境,而且將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招商引資和經濟可持續發展,使區域土地價值大幅增加。河套水務集團擁有烏梁素海的土地使用權,屆時可通過土地整理、開發,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治理的經濟效益。烏梁素海以秀麗水景為特色的湖泊型風景區,將使其成為旅遊熱點和內蒙古西部獨具北國水鄉特色的旅遊勝地,旅遊景觀、旅遊內容的改善,將使當地旅遊產業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同時帶動餐飲、賓館等第三產業的發展。此外,生態環境改善的擴散效應也將促進漁業、生態農業等配套產業的集聚成型,豐富區域產業內涵,提升產業品質,優化產業結構,使當地農民增收致富,改善生活水平。
2.社會效益。從區域特點來看,烏梁素海濕地生態治理工程的實施,將使其水質逐步得到改善,將有利於增加生物多樣性、豐富物種和遺傳資源、提供科研價值,維持黃河中上遊及西北地區生態平衡;有利於緩解滯蓄淩峰減緩內蒙河段防淩壓力,保障黃河水環境安全,保障河套灌區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有利於烏梁素海進一步發揮我國西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作用。
烏梁素海濕地生態治理工程的實施,不僅體現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提升上,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了一條“環境治理投入——生態環境改善——產業結構調整——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增加——區域資源增值並加快發展——再投入改善環境”的良性循環機製和循環經濟產業鏈模式,實現了環境保護與區域發展的“雙贏”,是開發性金融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積極探索和成功實踐。
(作者單位:國家開發銀行內蒙古分行。王偉化係國家開發銀行內蒙古分行副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