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區域會計協調:基於會計國際化的視角(2)(1 / 3)

3、發布《企業會計製度》

為了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規範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提高會計信息質量,財政部製定了《企業會計製度》,於2001年1月1日起暫在股份有限公司範圍內執行。《企業會計製度》按照《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中的規定,對六大會計要素重新定義,使會計要素的定義更加科學,更加符合國際慣例。同時更為積極地貫徹了國際通行的穩健會計政策,規定企業對不實資產必須計提減值準備等(郭永清,2003)。

4、會計準則國際化高度趨同階段(2006年至今)

該階段的主要標誌是企業會計基本準則及38項具體準則的發布和政府會計改革的啟動。

2006年以後,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進一步加快。2006年底,財政部修訂了企業會計基本準則及原已頒布的16項具體會計準則,新增22項具體會計準則,並把這些企業會計準則與38項具體會計準則一攬子予以公布。除關聯方關係及其交易的披露、資產減值損失的轉回、部分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等極少數問題上的存在差異外,其餘基本上實現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由此可見,我國企業會計規範在更大的程度上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此外,財政部於2006年發布了政府收支分類科目改革方案,並於近期啟動了政府會計改革的研究及改革工作,特別是對高校和醫院的會計製度進行修訂,就修訂的內容在全國範圍內征求意見,表明了我國政府會計改革朝與國際接軌的方向發展。

至於小企業會計主體的會計核算,國務院在2000年發布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中明確規定,對於不對外籌資、經營規模比較小的企業,由財政部另行規定會計核算辦法。據此,我國在2004年4月27日,財政部發布了《小企業會計製度》,要求自2005年1月1日起在全國小企業範圍內實施,該製度規範小企業的會計行為,促進小企業發展。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原有的《小企業會計製度》在內容上已顯過時,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同時,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於2009年7月製定發布了《中小主體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為構建我國完整的企業會計準則體係,我國目前也在抓緊時間製定小企業會計準則,2010年11月,財政部發布《小企業會計準則(征求意見稿)》。

第二節會計國際化及區域會計合作

一、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與等效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貿易與投資得到進一步加強,會計作為一門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必然對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而安然、世通等大公司的財務醜聞以及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對會計國際化進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會計國際化主要是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而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當屬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所製訂的國際會計準則。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階段了解會計國際化的進程(王豔平等,2006):第一階段,各國“自行其是,各自為政”階段。該階段主要是20世紀70年代。當時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主要表現在國際貿易的發展和跨國公司的興起上,資本市場的國際化不明顯。1973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成立,其所製訂的國際會計準則允許多種會計方法的選擇,但人們對國際會計準則能否在全球範圍內被廣泛接受普遍持懷疑態度(常勳,2006)。第二階段,各國“求同存異”階段。20世紀90年代,由於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發展迅猛,為了讓國際資本流動更為暢通,會計協調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各國的會計準則製訂機構也開始關注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和所起的協調作用,產生了在不同程度上與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協作的意向。在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努力下,初步形成了國際會計準則體係。第三階段,走向“天下大一統”的階段。由於在21世紀初發生了安然等大公司的財務醜聞,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進行了改組,並提出了新的目標,提出三個方麵的要求,一是強調製定具有高質量的會計準則;二是更加重視國際會計與財務報告準則的使用與嚴格運用;三是竭力提倡各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與財務報告準則的國際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