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較為廣泛地借鑒、學習國際慣例階段(1992年至1997年)
該階段的主要標誌是“兩則兩製”出台,即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企業財務通則》、13個行業會計製度和10個行業的財務製度。
在20世紀90年代初,財政部根據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需要,加快了會計準則製定的步伐,於1992年頒布了《企業會計基本準則》,同時改革傳統的企業會計核算製度模式,建立行業會計製度體係,將國民經濟各部門劃分為若幹個行業,分別製定了工業企業會計製度、商品流通企業會計製度、農業企業會計製度等13個全國性的統一會計製度,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企業會計製度體係。1992年企業會計改革進一步加快了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采用了國際通行的會計平衡公式,即以“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取代原有的資金來源=資金占用的會計平衡公式;二是采用了國際通行的會計報表體係,即采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財務狀況變動表等3張報表為主要報表,統一了不同所有製、不同行業的指標口徑和內容,從而使會計報表成為通用的商業語言。三是借鑒運用了國際通用會計核算方法。如在行業會計製度中采用了製造成本法計算產品生產成本,應收賬款的壞賬損失企業可以采用備抵法計提壞賬準備,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允許企業采用加速折舊法核算等等。四是基本統一了各行業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13個行業會計製度實現了“三個統一”,即各行業會計製度采用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做到了基本統一,在會計科目使用和會計報表的項目、內容上,各行業會計製度也盡可能做到基本統一,統一了企業會計報表體係,統一各行業企業會計報表的基本格式。
(三)全麵借鑒國際慣例及完善階段(1997年至2006年)
該階段的主要標誌是具體會計準則、《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及《企業會計製度》的發布及實施。
1、發布具體會計準則
財政部在總結《企業會計準則》和行業會計核算製度實施情況和經驗的基礎上,著手製定具體會計準則,並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訂、補充和完善。1997年,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係及其交易的披露》,此後,又陸續發布了15項具體會計準則,初步建立了我國具體會計準則的基本架構。具體會計準則不僅在形式上與“國際會計準則”基本類似,而且在內容上廣泛地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
2、發布《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
《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由國務院於2000年6月2日發布,並於2001年1月1日實施。條例係統規範了財務會計報告的構成、編製、對外提供、法律責任等重大方麵。條例的發布和實施,對我國企業對外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於2000年7月1日起在全國施行,《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作為《會計法》的配套法規,其發布並實施標誌著我國實現了會計要素定義的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