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主的訴說裏帶著歎息和無奈,是啊,豬肉這麼貴,老百姓怎能不算計肉價呢,賣肉的幹不下去也屬正常。
當問及買菜的大媽,最近買豬肉的次數是不是比以前少了,大媽幹脆利索的回答:“當然了,豬肉這麼貴,我家桌上的肉食品改成青菜了,我這老胳膊老腿的,哪裏跑得過CPI。”大媽的回答讓人驚訝,這一把年紀的人,難道還知道什麼是CPI?
從2007年起至2008年上半年,我國全民一直在進行高強度的“賽跑”,可結果總是被對手遠遠甩在後麵,跑了長達一年多後,跑贏的機會仍然不大。如此強大的對手隻是一頭飛奔的“豬”。以豬肉價格快速上漲為領隊的通貨膨脹,使不認識字的老太太都會講CPI了,也許他們隻是鸚鵡學舌,可是他們都明白一點。CPI高了,他們口袋裏的錢就不值錢了。
在經濟學中,CPI全稱為ConsumerPriceindex,是“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意思。CPI反映的是根據和居民生活有關的商品及勞動力價格所統計出來的一個指標。
CPI是對通貨膨脹水平的一個量化體現。通俗來講就是,現在我們吃的、喝的、以及一些生活用品,大部分都在漲價,CPI就是用來衡量漲價多少的衡量。
CPI是一個滯後性的數據,它隻是市場經濟活動與政府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如果CPI穩定、就業充分就說明國家經濟發展狀況良好。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央行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因此,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
比如,在過去12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2.5%,那就表示生活成本上升了2.5%換句話說,你去年放在櫃子裏的一百塊錢,到現在隻能買到價值97.5元的商品或服務。當CPI指數的上升率大於3%時,一般就認定通貨膨脹發生了。當CPI指數上升率高達5%時,通貨膨脹已經到了嚴重地步。
在CPI指數高居不下的經濟狀況下,經濟發展會受到阻礙,國內失業率嚴重增加,老百姓人心不穩。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要運用宏觀經濟政策進行市場調節。一方麵要加大短缺商品的供給,另外一方麵要加強經濟調節和進出口調控。國內短缺的商品要增加一些進口,國內供給不足的商品就要減少出口,通過這樣的調節和調控來保證國內市場的供給和需求平衡。另外有關部門要加強價格監測,加強市場監管,來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阻止哄抬物價和搶購風的出現。
對於商家來說,要慎投資,保盈利。盲目追隨市場有可能達不到企業的盈利預期。另外,無論是企業或個人,在CPI指數持續走高時,投資股票要關注風險,最好是暫時遠離股市,觀其動向,因為如果CPI增長到達到一定高度,通貨膨脹引發的金融危機不可避免,這將引發股市行情的巨變,導致股價暴跌,陷入熊市。
總之,消費者物價指數關係到國計民生,關係到尋常老百姓的吃飯穿衣,甚至關係到企業的前途命運,每個人都要有所了解並學會規避風險。
吃飯穿衣的開銷——恩格爾係數
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則笑話,說有一位隨父母久居海外的華人回國探親,回國前他問父母,國內的習俗。父母已經出來幾十年了,實在想不起什麼鄉俗民情。
這位朋友又問他的父母,那我見了家鄉的人應該如何打招呼呢,父母想了半天終於想起一句話,他們告訴兒子,老家有一句話特別流行,那就是“吃了嗎”,你見到親人和老鄉可以用這句話和大家打個招呼。
這位朋友好不容易尋到一點關於老家的文化,當然牢記在心。他的第一班飛機是在北京西站下車,然後轉戰回山東老家。一下飛機,看到一個人舉著大牌子晃來晃去,他確認那是自己的姑姑,於是趕緊跑過去,熱情的擁抱姑姑,並親切的大聲問“您吃了嗎”。當時正值下午三點,早飯過了晚飯未到,姑姑納悶的看了這個中國相貌外國心態的孩子一眼,忽然頓悟,“奧,也許我侄子在飛機上沒有吃飯,大概是餓了。”於是姑姑買了很多便餐,帶著侄子轉乘和諧號回老家。回到家的第二天,遠親近鄰都來看望這位多年未見麵的海外歸者。這位朋友每當見到一位親人或鄰居時,第一句話總是問別人“吃了嗎?”無論時間是否與吃飯的時間相符合,他的問候是從來沒改過。
姑姑一家疑惑不解,侄子挺精神的呀,這是怎麼回事兒?晚上客人們都告辭之後,姑姑問及此事,侄子說,是回國前問過父母家鄉的問候習慣,父母告訴他家裏人最愛說的就是“吃了嗎”這句話,所以為了表示禮貌與尊重,他逢人便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