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生活中的常用經濟指標(1)(1 / 2)

衡量財富,心中有數

用尺子丈量布匹,用指標衡量財富,用快樂陪伴生活。擁有物質財富,擁有幸福人生!

丈量國家財富的標尺——國內生產總值GDP

新華網曾經報道過這樣一則新聞:雲南省遏製住了多年連續下滑的經濟趨勢,並且呈現出恢複性增長的態勢。

據統計,該省上半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30億5千2百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5%,增幅提高1.7個百分點,超過全國平均水平0.7個百分點。在全國經濟比重中,雲南省在三大產業的比重超過40%。其發展狀況影響到全國經濟的發展。在經濟體製改革中,雲南啟動了以產權製度改革為突破口的國有企業三年深化改革的進程,工業經濟結構調整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工業生產實現了較快增長。工業增速的提高,有力地支撐了整個國內生產總值增幅的提高。

國內生產總值通常稱為GDP,它是我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係中的核心指標,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GDP被公認為是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它包括消費、私人投資、政府支出和淨出口額。

GDP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產生,後來被世界多國采用並沿用至今。我國是1985年建立的GDP核算製度,GDP作為核心指標,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活動成果的集中體現,目前,各級政府是以這一核心指標為重要依據來製訂經濟發展計劃和戰略目標的。

國內生產總值是以地域為主體進行衡量的,我們以家庭為單位舉個例子,比如小李家裏有三口人,小李每年收入3萬元,小李的妻子每年收入2萬元,孩子上學每年花銷1萬元,家庭其它支出每年1萬元。小李家還有一處樓房,租給一個外貿公司做辦公室,每年房租是3萬元,該貿易公司的年淨收益是12萬元。那麼以衡量國民生產總值的標準來衡量小李家的家庭內年生產總值就是:3萬元+2萬元-1萬元-1萬元+3萬元+12萬元=18萬元也許有人會說,貿易公司的12萬元收益,根本就不由小李一家支配,的確如此,但正如國內生產總值一樣,它是以地域生產能力為標準進行衡量的。

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形態,包括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

價值形態是指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也即說價值形態是所有常駐單位的增加值總和。

收入形態是指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創造的總收入。產品形態是指貨物和服務最終使用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之差。由此可見GDP反映的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增加值的總額。

如果一國的GDP大幅增長,則反映出該國經濟發展蓬勃,老百姓收入增加,消費能力也隨之增強。在這種情況下,該國中央銀行將有可能提高利率,並將貨幣供應緊縮。國家經濟的良好勢頭以及央行利率上升的調整,使該國貨幣地位上升,推動本國貨幣彙率的上漲。

當然,如果一國的GDP出現負增長,表示該國經濟處於衰退狀態,人民的消費能力有所降低。如果央行實行減息以刺激經濟增長,該國貨幣吸引力也就隨之降低了,這樣會造成該國貨幣彙率下跌。

比如,1995--1999年,美國GDP的年平均增長率為4.1%,而歐元區法、德、意等主要國家的GDP增長率僅為2.2%、1.5%和1.2%,大大低於美國的水平。這導致歐元自1999年1月1日啟動以來,對美元彙率一路下滑,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竟然貶值了30%。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GDP的持續增長。作為丈量國家財富的標尺,GDP的不斷上升給國家增加了財富,也給人民增加了信心。

用智慧和CPI賽跑——消費者物價指數

2008年初,中國出現了極為嚴重的物價上漲。集市的菜攤上擺滿了大白菜,白蘿卜、油麥菜等等,攤位前擠滿了人,小販忙得滿頭大汗,但臉上卻一直掛著笑。

但旁邊的肉攤出奇的冷清,有兩家賣肉的攤主,無精打采的站在攤位前看著來往的人流,一臉茫然和無奈。

當有人問及原因時,攤主歎著氣說,以前一個賣蔬菜的小販每天能賺200元左右,而他們每天大致有2000元的收入,是集市上收入最高的攤主。可是這段時間豬肉的進價貴,買主少得可憐,13個攤位已經有11個撐不住了,隻有這兩家還多少有點生意。但如果再這樣下去,這兩家也撐不了多久了,老百姓寧可吃雞肉牛肉等等,每天下來能賣幾十塊錢的豬肉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