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量熱錢湧入中國,使我國出現了很多令人費解的經濟現象,比如股市的價格高漲。社科院專家指出,中國資本市場上的熱錢幾乎高達1.76億美元,再加上眾多不可控的民營資本,使得短期內股市漲跌難料。
中國的房地產安全是建立在金融安全的基礎上的。資本的逐利性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美元熱錢湧入中國的勢頭也不以我們采取任何阻礙其湧入的政策為轉移。國際熱錢不斷湧入到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使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隱憂。
我國之所以能夠引來大量熱錢投資,是因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因素好,機會多。不過,熱錢進入的規模和速度,已成為決定中國經濟短期挫折速度有多快、挫折有多大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
熱錢的流入具有不合法性,危害帶有不確定性,因此我國要進一步加強外彙監測體係,及早察覺外彙在本國的異常流動。一旦熱錢大量流入,賺得利益後又想悄然而退時,我國可以在政策製度上進行相應的應對和補救。保持理性政策,始終是穩定國家貨幣和金融體係的根本。
打破貿易壁壘——經濟一體化
在明清時期,我國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就已經取得了很大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已經出現。但是由於當時的統治者高傲自大,滿足於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模式,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這種“天朝大國”的虛幻與膨脹,嚴重阻礙了中國與世界的交流。
日本的德川幕府時期也施行了與中國同樣的封閉政策,外國人不能進去,日本人不許出來。
在一定程度上,“閉關”穩定了國家的經濟結構,使國家內部經濟一度處於繁榮時期。但長久來看,自我封閉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尤其是切斷了與歐洲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聯係,使得中國的科技遠遠落後於西方。
曆史證明,固步自封是一種守舊的錯誤決定,從經濟角度說閉關鎖國是一種貿易壁壘,在如今的經濟發展中,打破貿易壁壘實行經濟一體化已經是大勢所趨。
經濟一體化是指在現有的生產力水平和國際分工的基礎上,兩個以上的國家協商建立的經濟聯盟。
當然最理想的經濟一體化是全球經濟一體化。事情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前提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就是在某個區域內由各國政府授權,建立一個共同的經濟機構,製定並執行統一的貿易、財政與金融等政策,達到資源優化配置的目的。
區域經濟一體化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以來呈迅猛發展趨勢。在眾多區域經濟組織中,最大的有三個: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歐洲聯盟成立於1995年11月1日,總部設在布魯塞爾,現有成員國25個;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於1992年8月12日,總部在華盛頓,成員國有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亞太經合組織成立於1989年11月,成員國和地區有21個。區域經濟一體化能使區域內成員國之間資源配置的範圍增大,分工也更加細化,各要素流動速度都會加快,提高該經濟體的運行效率。有利於成員國內部市場經濟的發展。
要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就要減少成員之間的衝突、提高協約的執行效率,這樣才能使成員國經濟體係的福利不斷增進。
無論是全球經濟一體化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都需要通過一定的形式來實現,根據各參加國的具體情況和條件以及它們的目標要求,有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聯盟四種形式。
自由貿易區由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組成。成員國之間免征關稅並取消其他貿易限製,但對區外國家依然報持各自的關稅和限額。
關稅同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為了取消彼此之間的關稅或各種貿易壁壘,建立共同的對外關稅而締結的同盟。
在同盟內部商品可以自由流通和自由競爭。共同市場指在關稅同盟基礎上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在同盟內建立關稅、貿易和市場一體化。
經濟聯盟是經濟一體化的最終發展目標和最高級的形式。它要求其成員國在實現關稅、貿易和市場一體化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本體係內的管理機構,各聯盟成員國授權於這一機構,並通過該機構在國際經濟決策中采取同一立場。並力求在經濟、財政、貨幣、關稅、貿易和市場等方麵實現全麵的經濟一體化。
經濟一體化的浪潮,帶動了以地區經濟合作為基礎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對今後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推動了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影響著世界經濟格局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