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就業和創業必須知道的(2)(3 / 3)

員工的確有必要進行自我調整和改變,以引起領導的注意得到同事的認可。可是對一個好員工來說,要對自己所做的工作心中有數,對自己的邏輯思維和處理方式必須有清晰的脈絡。除此之外,還要關注與自己的工作相關的其他環節,做到有所了解。關注公司發展大局,預測自己在公司的機遇和可能的發展空間。努力做到使自我不斷提升和公司不斷拓展。

人才市場的風景線——擇業

某大學生小楊,機械專業,上大三時,看大四的師兄師姐們找工作,覺得簡直是一場白色恐怖。於是想提前加入大學生求職的行業,以便爭取更多的機會。

小楊為自己確定了一個目標,去北京,地點在海澱區,邊工作邊考研,工資在2000元左右,可以維持生活。

當小楊把自己的目標公諸於寢室時,招來了大家一致嘲笑,這是小楊預料之中的。他也覺得自己是吹牛吹大了。但他決定“把別人的嘲笑與不屑轉化成前進的動力”。

用他自己的話說,有了目標又有了動力,接下來應該開始行動了。於是小楊開始花很多錢和精力來準備自己的求職資料,並同大四的師兄師姐們一起參加各種各樣的招聘會。看起來與大四的師兄師姐們沒多大區別,但沒多少人願意看這份“大三”的自薦材料。

幸運的是,這份資料卻幫他找到一份某大商廈總裁辦公室的寒假兼職工作,著實鍛煉了一把,也為他大四的畢業自薦書添上了較為精彩的一筆。小楊對這一收獲感到很滿意。

到了大四,小楊的機會來了。

去學校招聘的一家單位說看中他的細心,公司地點在廣州市中心,繁華地段,試用期2500元,工作內容是搞企業策劃,而且老板還透露是想為公司培養一批中層幹部,小楊一直想去北京,所以忍住沒簽合同。

接下來的招聘會結果可以用“屢敗屢戰”來形容了。

實際上找工作確實有一定的偶然性。有時候公司不一定因為你優秀就把你錄取了;有時候公司覺得你和他的企業文化不匹配而將你拒之門外;有時候公司卻能發現連你也不知道的潛質;更有的時候不同公司采取不同的評估方法。無數的應聘之後,在又一個招聘會上,小楊看到了這麼一個單位。地址:北京海澱區中關村;名稱:中科院B所;招聘專業:機械、經濟管理——眾裏尋它千百度呀,就是它了!小楊很興奮。但這家公司基本上沒給本科生提供什麼機會。小楊還是沒有放棄,他上前與招聘老師攀談,並展示自己的優秀,招聘老師讓他去別家再看看,因為他們不計劃要本科生,但小楊卻憑借自己的聰明地表白自己的“忠誠”:“我隻有一份簡曆,就給您吧!”

接下來他得到了一個麵試的機會,在與眾多研究生競爭的麵試中,小楊的才華給他加了分,最後他終於脫穎而出。成為這家公司的一員。

不難理解,小楊是在擇業。擇業指的是人們對職業的選擇。

擇業是個與社會經濟生活相關的老話題。誰也不願一輩子靠別人養活,有時候現實條件也不允許你靠別人養活,於是擇業就顯得至關重要,對於擇業要求和尺度,各有各的看法,但真正想要發展的人應該對自己有所規劃。

在擇業中要把握幾個最基本的標準:擇業首先要能確保生存,有生存才有發展,擇業人固然有自己的理想,但不能好高騖遠,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而定。如果急需保障生存的條件下,可以暫時先找一份有生存保障的工作,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先就業後擇業”。很多貧寒出身的學子們,讀完大學就已經是債台高築,畢業後不忍心再給家裏增添負擔,麵對並不樂觀的就業前景,他們就業的第一步往往是生存。

擇業的第二個標準是發展,對於一個有理想的人來說,發展是他們擇業之前就應該規劃好的,比如前文中的小楊,他在就業之前就先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然後努力爭取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