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公司下屬包括8個工廠,每當接到訂單,就可通過計算機選擇並安排距離客戶最近的工廠進行生產。如果接到的所有定單中,對產品規格要求超過10種,計算機會自動將各種不同規格的生產指令輸送給已經設定的機器,這樣就可以自動安排生產過程,使同一機器在同一時間內生產同一規格的產品。
新的生產流程大大減少了工人的勞動量,也節省了原料,由此降低了生產成本。經由改善以後,J-M公司平均每人每月生產40噸塑膠管,J-M公司當年就轉虧為盈。
王永慶之所以能使J-M公司轉虧為盈,是因為他通過改善生產流程提高了生產效率。在經營生產中通過提高生產效率的方法創造盈利的實例非常普遍。
那麼,生產效率到底指的是什麼呢?生產效率是指固定投入量下,實際產出與最大產出兩者間的比率。可反映出達成最大產出、預定目標或是最佳營運服務的程度,亦可衡量經濟個體在產出量、成本、收入,或是利潤等目標下的績效。
企業在固定的成本投入下,總是希望創造最大的收益。那麼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生產效率。很多麵臨虧損的企業靠提高生產效率扭虧為盈,也有一些在生死線上掙紮的企業試圖提高生產效率達到自救。要提高生產效率應該從幾個方麵入手:
一是建立完善的生產製度。提高生產,製度先行。企業隻有建立起完善的生產製度,才能使生產有章可循。
如果一個企業製度不健全,就會影響正常生產,提高生產效率也就無從談起。比如一家絕緣材料生產公司,總是會在產品檢驗出廠之前發現某些產品中夾帶有金屬物品,如小型螺絲釘,大塊鐵屑等。這些金屬物品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因為在原料分揀時,總是實行就地分揀,所以,致使一些已被分檢出的金屬物遺留在原地。
後來這家公司把分揀程序放到另外一個車間去實施,這種情況自然就避免了。這樣節省了人力物力,產品質量也提上去了,生產效率比原來高出32%。所以作為一種生產保障,製度是必不可少的。
二是工具與技術雙重優化。比如原來的一些手工作坊通過引進機器,學習先進生產技術後,投入與原來同等的成本,生產效率卻提高了一倍。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離不開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應用。隻有由人工化轉為機械化,由勞動體力型轉為技術型,企業才能在競爭中得以生存發展,並逐步壯大。
另外團體合作,人性化管理也是企業提高生產效率的良好途徑。
如今生產效率已成為各個商家動腦筋的重要基點。一個企業隻有把生產效率提上去了,才能使他們的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占領高地。
心中有數,麵前有路——注意力
小林是電子公司的一名員工。他大學畢業應聘到這家公司,從最基礎的簡單事物做起,有時他甚至還要為別人端茶倒水,跑腿打雜。
但小林是個有心人,遇到事情自己勤奮思考,實在解決不了還會請教別人。隻要別人肯教他,他就千恩萬謝牢記心中。
有一次,他為公司送一份數據報表到其它客戶那裏。恰好第二天,公司領導需要知道那份報表的一些數據,讓小林請那位做數據表的工程師到辦公室來一下。不一會兒小林就回來了。他說,那位工程師今天調休沒來公司。這下一向沉穩的領導顯得有些著急,他急需知道那幾個重要的數據。
小林看領導如此需要那些數據,想必一定是有大的用處,於是他說:“如果您實在著急,您可以問我裏麵的一些數據,我應該記得那些數字。”
公司領導頓顯驚訝,“你怎麼會記得上麵的數據,這都是那位工程師親自演算得出的。”
小林禮貌的回答:“我昨天給客戶公司送過這份報表,印象還很深”。領導說:“那好,我問你幾個數據,你必須保證完全正確,我等急用。”小林點點頭,認真的回答了每一個相關的數據。領導頗為震驚,“你確定沒有說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