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小豬踩踏板,大豬在另一端的豬食槽等著先吃,小豬在踩完踏板後再趕過去吃,由於大豬先吃,會吃到9個單位豬食,小豬隻能吃到1個單位豬食,再減去踩踏板消耗的2個單位豬食,小豬是淨虧損1個單位,即實得-1個單位豬食。
如果兩頭豬都選擇等待,結果是誰都沒有豬食可吃。兩頭豬的所得均是0。那麼,兩頭豬各會采取什麼策略呢?
對小豬來說,無論大豬會不會去踩踏板,自己不踩踏板總是最佳選擇,於是,小豬將采取“搭便車”行為,舒舒服服地等在豬食槽邊。
對於大豬來說,由於小豬有等待這個占優策略,即小豬是不會去踩踏板的。大豬此時若選擇等待,一份豬食也得不到;選擇踩踏板還會得到4個單位的豬食,所以,等待便是大豬的劣勢策略,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隻好親力親為,不知疲倦地奔忙於踏板和食槽之間。
這就是有名的智豬博弈。智豬博弈是一個“多勞不多得,少勞不少得”的均衡。它的結論是,在一個雙方公平、公正、合理和共享競爭資源的環境中,有時占優勢的一方最終得到的結果卻有悖於他的初始理性。
在經濟生活中,這種情況也比比皆是。很多人都爭著做那隻坐享其成的小豬,隻想付出最小的代價,卻想得到最大的回報。
比如,新開發的某種新產品的性能和功用還不被人所熟識,在其推廣過程中,一般隻有生產能力和銷售能力都比較強的大企業才會花巨資進行鋪天蓋地的產品介紹活動和廣告轟炸。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與智豬博弈故事的原理一樣。
大企業是“大豬”,中小企業是“小豬”。作為“小豬”的中小企業完全沒有必要做出頭鳥,自己投入大量資本做產品宣傳,而隻要尾隨“大豬”(大企業),待大企業的廣告為產品打開銷路,並逐步形成市場後,再推出類似產品進行銷售,就能賺取一定的利潤。這也是為什麼占有更多資源者要承擔更多義務的原因所在。
很多保健品就是這樣,當大的企業研發出一種養生健胃的產品,並通過宣傳開始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時候,小企業很快就推出一種與之功能類似的保健品,結果同樣會有好的收益。
對中小企業來說,當與強者競爭取勝無望時,可以選擇等待為最佳策略。
對於大公司來說,當小公司的發展壯大確實對自己的存在構成了威脅時,大公司就要絕不手軟,迅速以小公司接受不了的超低價對小公司作出進攻性的反應,並且讓小公司的領導們清楚地知道,他們在什麼樣的規模水平之下才是可以被大公司容忍的,否則就會招致大公司強有力的甚至是摧毀性的回擊。
在我國經濟體係中,有著實力強大不可比攀的大公司,也有力求先生存而後發展的中小企業,對於同一行業卻實力不同的投資者來說,如何做好“小豬”,或者如何避免成為“大豬”都是企業在運作過程中應該重視的問題。
不理智的生財之道——賭徒博弈
小王和小李都是工薪階層,月收入都是1000元,全家老小吃喝全靠這點兒收入。一天,兩人心血來潮都想試試自己的運氣如何,就拿著月底的1000塊錢薪水關門玩起了賭博,並且還規定要賭到一方輸光為止。
一開始小王就輸掉了15塊錢,其實15塊錢數目不算大,是任何人都承受的起的損失,可是小王卻覺得心裏不舒服,輸了錢就是讓別人搶了先,自己很沒麵子,麵子的事兒可不是十幾塊錢能買回來的,所以接下來小王下的賭注更大了。然而天不遂人願,小王越是想贏回自己的錢,挽回自己的麵子越是著急,越著急就越不知道如何出牌,結果一局比一局輸得慘。
這下子小王顯得更急躁了,本來兩個人是邊喝水邊聊天邊打牌,直到剛才小王還算撐得住,時不時和小李說句話。可是這會兒他水也不喝了,話也不說了,抓牌的樣子毛躁不安。
小李就不一樣了,總是贏錢,心情好的不得了,一邊勸小王別往心裏去,別著急,也許到後期手氣就翻過來了,一邊把贏來的錢放在上衣口袋裏。
又過了一會兒,小王的1000元錢輸掉了600元。按說這時小王該收手了,一家人的生活都靠這點工資,繼續再玩是一種不理智的行為,但是輸紅了眼的小王根本不去想下一個月的生活,隻是越輸越不甘心,總想把錢贏回來。
大約七八個小時過去了,他倆之間的賭博以小王全輸、小李全贏而告終。小王變成了窮光蛋,一家老小下個月的生活都難以維持下去;而小李收入加倍,下個月的生活就會過得舒服一點。小王和小李的這種賭博是一種賭徒博弈。